Start Blog Type 1 (Full Width Image) and Sidbar

15
5 月 2017
【正信阅读】母亲节,最好的礼物是什么?

今天是母亲节。

母亲给予我们生命,母亲抚育我们成长,母爱之伟大,每一个人都能深切的感受到。母亲节虽起源于西方,但回报母爱、孝养双亲同样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美德之一。道教特别推崇孝道,并且把母爱视为所有长辈亲情的一个缩影,提倡应把孝道推广到每一位需要关怀的长辈身边。

百善孝为先,道教强调人要回归一种“孝道”的本性,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是本应该做的事。“天道喜善憎恶”,而“孝”无疑是“善之善”、“大善”。人若尽孝,上天将“移其命籍,著长寿之曹”,使其长为“种民”,善行泽及子孙。由此可见,“念亲恩、报亲恩”是人性的保障,是行善积德的正确途径。

现实中,有些老人缺少子女的陪伴,得不到子女应有的关心和照顾,甚至衣食不保。尽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1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但是,在少数子女那里因为种种借口敷衍自己应尽的责任,那些父母辛辛苦苦将儿女养大成人最后只能在穷困孤独中终其一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乘父母还健在,多多的孝敬父母。想方设法使父母“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就得养父母的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是子女应尽的义务。
今天是母亲节,别忘了送给母亲节日的祝福和礼物,有可能的话回家看看,陪伴母亲。“父母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最好的礼物不是在母亲节那一天,而是在365天的每一天都用心陪伴。
祝母亲们节日快乐!


15
5 月 2017
【邑庙轶闻】“四司”,地域色彩鲜明的上海地方神

据史载,每逢上海城隍出巡的“三巡会”,都有大轿抬着随行出巡的“四司”,可见其地位的特殊。各地城隍庙内所供冥界管理系统,城隍上属有东岳大帝、阎王、玉皇大帝;下属有判官、拘魂官、皂隶、土地等。“四司”似乎仅属上海城隍庙内特有的地方神,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现将上海城隍庙内的城隍与四司列简表比较于下。

市民俗称    神名   敕封    姓名

城隍老爷  鉴察司  显佑伯 秦裕伯
四司    高昌司  永宁侯 石万彻
长人司  春申侯 黄 歇
新江司  海崇侯 蒋芳镛
财帛司  护国公 杜学文

表列五神神名均带“司”字。“司”者,主其事也,亦即主管某事。旧时为官署的名称,现也称中央机关部以下的一级行政部门为司。
表中五神虽均为“司”,但司名不同,城隍秦裕伯为鉴察司,表明他主管上海全城冥界神灵系统;“四司”则分别只管上海本城冥界神灵系统某一方面。四司分别为长人司、新江司、高昌司和财帛司。大德六年(1302)《上海公署记》:“元壬辰(1292年)春,圣天子以华亭地大民众难理,命分高昌、长人、北亭、海隅、新江五乡(凡二十六保),立县上海。”很明显,高昌、长人、新江均为上海立县(建城)前原有的乡名。建县后长人乡一部分划到南汇县,高昌乡一部分划入川沙县。

清朝时上海行政区划图

    “四司”中,长人司的名声最大。长人司黄歇,原为战国赫赫有名的春申君,是与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齐名的“战国四君子”。上海地区原属他的封地,传说黄浦江就是他开凿的,所以黄浦江又称“春申江”。上海别称“申城、申”,均因他的敕封而得名。黄歇得到世人尊敬,后被长人乡祀为乡城隍,所以在上海建城(1291年)后,就称他为长人司,依此类推,高昌司、新昌司也可能原来分别为高昌、新江的乡城隍。
而财帛司是主管全城冥间财政经济的,上海城隍庙内设立财帛司,正是体现了鲜明的上海色彩。上海的地理位置,上海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举足轻重,设立专职辅佐城隍处理财帛方面的业务是必要的。

春申君塑像

  “四司”过去均有独立的庙宇。长人司黄歇的庙宇最早并不在老城隍庙内,上海开埠前,春申庙(又称春申侯祠、延真观)曾在今山东路以东,河南路以西,延安东路北首地区。据记载,同治初年,洋泾浜(在今延安东路)河干,出现过一座“春申古迹”牌坊。1853年前,庙毁于兵,于是移建于老城内穿心街。 民国十三年(1924)改建后的上海城隍庙内,财帛司已供于大殿下东庑内,长人司供于福佑路旧校场街口的“春申侯府”。

以长人司黄歇为代表的“四司”受上海市民供祀历史悠久,上海已发展为一个国际性大都市,但曾为上海作过贡献的“四司”,作为城隍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一直在上海受到祭祀。

“四司”信仰是城隍信仰的重要部分


12
5 月 2017
【道教养生】口中有神护乾坤

《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八大神咒”中,《净口神咒》全文:

丹朱口神,吐穢除氛。舌神正倫,通命養神。
羅千齒神,卻邪衛真。喉神虎賁,炁神引津。
心神丹元,令我通真。思神煉液,道炁常存。

《净口神咒》是早课的重要内容

按《黄庭内景玉经》云:口神为丹朱,舌神为正伦,齿神为罗千,喉神为虎贲,炁神导引津液,心神固守丹元。口中常有秽气,故应常吐故纳新,呼吐污浊之气于外,吸引清新之气于内。其法有六:嘘、呵、呼、呬、吹、嘻六气之法,能使五脏六腑康泰。
持诵《净口神咒》有很重要的意义,人生于世俗,常妄言他人之过。另居于尘俗,三荤五腥难免有涉。若不净口而诵经论法,则会污秽三宝。故应常诵净口神咒消除口业,祈请正神,涤除口中秽气。清静口舌后方能诵经念咒,通真达道。
持诵《净口神咒》还兼具养生的功效。“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引吞津液是造精之捷径,健身之妙法,故能通命养神。另,道教认为牙齿为坚硬之物,能摧万物而食之,故能驱除邪魅。喉为吞咽之重楼,口中之液为玄泉,故吞咽生津聚精,滋养精气。心为五脏之主宰,丹元为体内元神,是主宰思虑意识和体内生机之神。思神是指存想体内口部诸神,炼液是运炼体内玉液还丹。此咒令口齿喉舌心思之元神,除口中之罪业,清口之浊气。心神与道合一,存无守有,方能长生久视,道炁常存。

口中有神护乾坤


11
5 月 2017
【道教知识】“承负观”:天道循环,善恶有应
“承负”的概念

“承负”思想是道教教义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发展和补充了“善恶报应”的伦理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对中国社会的民众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对“承负”思想较为系统的阐述最早见于《太平经》。所谓承负可以理解为:今人受到的祸福归结为祖先的行为恶善,同时今人的善恶行为也会使后代得到相应的福祸结果——先人有过失遗其恶果于后代,为负;后人承受先人过失的恶果,为承;代代既相负更相承。同样,前人为善,后人亦有福荫。在这种因果关系下,任何人的善恶行为都会对后代子孙产生影响,而人的今世祸福也都是先人行为的结果。

承负思想的哲学依据是天道循环说,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理一脉相承,不仅是对一个家族内子孙祸福的根源而言,而且还是整个自然与社会的变化依据。

“承负”的体现

天道所决定的承负,可能使人“从事常冤”,蒙受无辜的苦难。那么,怎样才能断止负而免除厄运呢? 唯有行善积德。一方面,人要为后世子孙着想而行善积德,“为人先生祖父母不容易也,当为后生者计,可毋使子孙有承负之厄”(《太平经合校》卷四十)。另一方面,作为自身,如果能行超乎寻常的大功德,也可以断绝来自先人积恶的厄运。

承负思想渊源有自,“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论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教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承负说的思想渊源。但由于人们所看到的社会事实并非完全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于“善得恶报,恶得善应”的现象,“善恶报应”说难以解释,因此,“承负说”才有了更广泛的认同。

“承负”的当代意义

承负说激励和号召人们从长远着眼,做一个好人,建一个好家,治一个好社会,为子孙后代行善积德,其中隐含了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的朴素形态。

       承负说对于个人品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个人行善除恶,还倡导诚信,警示避免因为个人的不诚信,导致了祸及后世的结果。承负说还强调树立端正的义利观,反对贪念和为富不仁。为富不仁有违天道,在个人善恶报应的延长线上,子孙后代也难逃承负之厄,受到牵累。

承负说还创造性地提出了自然界的“承负”,提醒人们反思与自然的关系,以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不仅应当合理地利用资源,还应当保护自然,承担“为万二千物解承负之责”。这与当今时代所倡导的环保理念有着逻辑上的一致性,可谓道教对绿色发展的一大理论贡献。

综上,行善积德和奉道长生就是世人解决承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