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Blog Type 1 (Full Width Image) and Sidbar

08
4 月 2017
二十四孝故事节选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元代郭居敬编录,由24个小故事组成。二十四个故事的主人公,有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经历,但是他们都是历朝历代在孝道方面的楷模。《二十四孝》故事通俗易懂,“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时至当代,孝养父母依旧是重要的家庭责任之一,这些故事依旧能够给我们以启迪。下面从《二十四孝》中节选具有代表性的几则: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种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有这种机会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后来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五则小故事,虽各有不同,但都以“孝”为主题。从天子到庶民,从高官到隐士,身份有别,行孝为先。《太上感应篇》中有云:忠孝友悌,正己化人;《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中指出:孝为百行先,孝,可以修身养性,融合家庭;亦可报国敬业、凝聚社会。其实,回报养育之恩无需惊天动地,平时为父母捶捶背、揉揉肩,多打几个电话,多问几句冷暖,点滴之中有孝心,平凡之中现真情。


08
4 月 2017
精美的造像会“说话”

道教艺术博大精深,其中各朝各代流传下来的造像,今人看来生动传神,堪称“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当然,除了石质的造像,还有铜质、木质等材质,这些造像通过妙笔生花的艺术再现,使得人们能够近距离地感知仙界,对道教的传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道教造像以神仙人物为主题,如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祖师”:

大英博物馆藏品–明代三彩道教三清像 元始天尊瓷像

首都博物馆明代三彩 元始天尊像

铸铜道德天尊神像

        道教为数众多的“后天神”在造像中也有很多体现,特别是一些信仰基础深厚的神灵。如关公,道教尊奉为关圣帝君,因其忠义,道教将其纳入神祇,更被历代皇帝加封23次之多,由“侯”加封至“圣”。自此,建关帝庙风胜,家庭供奉关帝也蔚然成风。关帝造像多内穿铠甲,外披战袍,有站像亦有坐像。

关圣帝君坐像

        此外众多的神仙形象也常见于各类造像之中:

八仙

龙王

药王孙思邈

        道教造像注重写实,这与教义中“道法自然”“和其光、同其尘”的观念不无关系。由于神灵的地位、作用不同,所以其形象雕刻的要求也不同。道教不仅把神像作为奉祀对象,而且把造像的全部过程与其信仰结合在一起。所以,今天流传下来的这些造像、画像和碑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为信仰的传承提供了宝贵的实证。


07
4 月 2017
“左右”谁为尊?

古代中国,是“左”尊还是“右”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和时代,存在着不同的规定。
周、秦、汉时,我国以“右”为尊,故皇亲贵族称为“右”戚,世家大族称“右族”或“右姓”。右尊左卑表现在建筑住宅上,豪门世家必居市区之右,平民百姓则居市区之左。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左右对称符合美学

       至于在交际场合,其座次则以左为尊。因为古人坐北朝南,则左为东,右为西,故座次上以“左”为尊。《史记·魏公子列传》载,信陵君为迎接夷门侯生,大办酒宴会宾客。并“从车骑,虚左”,亲自前去迎接。
从东汉至隋唐、两宋,我国又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这时期,左仆射高于右仆射,左丞相高于右丞相。蒙古族建立元朝后,一改旧制,规定以右为尊,当时的右丞相在左丞相之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复改以左为尊,此制为明、清两代沿用了五百多年。现在戏剧舞台上上演古典剧目,客人、尊长总是坐在主人、幼辈的左侧,这反映出明朝崇尚“左”的礼仪。

古代乘车左位为尊

       《道德经》中说:”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是“左”为尊的一个证明。圣人拿着“左契”而不会去逼着人还债。为什么“左契”比较重要呢?契,指的是契券,古代借贷金钱、粮米等财物都用契券。它是用竹木制成的,中间刻横画,两边刻相同的文字,记财物的名称、数量等,劈为两片;左片就是左契,刻着负债人姓名,由债权人保存;右片叫右契,刻着债权人的姓名,由负债人保存。索物还物时,以两契相合为凭据。另外还有乘车,经常出现“虚左”(空出左边的尊位给别人)的说法,《史记·魏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形象地描绘了这一习俗。


07
4 月 2017
面对神真,如何叩拜?

道教仪范明示,道众互相行礼,或道俗相见行礼,需行拱手礼或行作揖礼,而对仙真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这些“拱手礼”、“作揖礼”、“叩拜礼”有何讲究呢?

拱手礼
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取“以左为尊”之义),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道众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
详细的抱拳手式为: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子纹(即无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纹(即中指上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掐“子午诀”,寓意为“抱元守一”。

   拱手礼图示

       作揖礼
双手于腹前行“拱手抱拳礼”,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行礼。因举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称“打躬”。又因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又称“圆揖”。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显得不雅观。对长者、尊者多行“作揖礼”。

作揖礼图示

       叩拜礼

端身正立,二目垂帘,平心静气,两足呈外八字状。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与口相齐)。

从容俯身,右手按拜垫,两膝下跪,紧接着,左手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状。

俯伏叩首,头磕在双手背上(头与脊要同时下伏,切忌臂部高于背)。此时,心中存想神容并诚心祈祷。

抬头,左手收回,右手用劲,慢慢起身,右手随之收回,双手抱拳高拱,准备第二次叩拜。

如上重复两次,是为三礼三叩。三个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放于上腹处。接着,再一次向神真行一作揖礼,待双手自上而下至上腹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拜垫。

此为日常的“三礼三叩”,而三礼九叩是道教隆重大礼。逢祖师圣诞等道教节日,道众一般行此大礼。

道教叩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