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雕塑来,道教流传下来的画像作品少得多,这可能与纸帛年久易损有关系。在中国画中专门有“道释画”之一类,可见在古时此类画还不算少数的。以下所介绍的是至今存世且有重大影响的道教卷轴画。
《朝元仙仗图》
这是一幅以卷轴画形式保存下来的壁画稿本,亦称《八十七神仙卷》。画中描述了五方帝君中的三个帝君,前往朝拜天上的玄元皇帝老子。队仗中共八十八神仙,头上有光环的是三帝,身着武装的是神将,另有十名男仙,六十七名女仙。画中按道教的神仙理想,以不同的比例表现人物重要程度,如其中帝君都略高大于其他神仙。这是释道画的一大特色。
全图主次分明,人物各具形态,具有线描艺术的线条感。队列中,飘动的幡旗、裙裾、飘带形成统一的效果。在细节处理上,画家勾绘了稠密重叠的裙褶,变化多样的头饰,给人以丰富华丽的感受。
作者武宗元,是北宋的重要宗教画家,由于宋化宗教画保存下来的很少。这幅画成为这个领域的重要研究素材。他的重要画作,还有洛阳南宫三圣宫里数尊丈余高的太一神,以及许昌龙兴寺等处的壁画。他的另一幅作品《护法天王卷》放手描写市井人物,表达了道教相信神仙隐迹于普通人中的观点。这样做的结果,是使道画有了风俗画的特点。
《容膝斋图》
该图以三段式布局:近景是竹树、茅舍,中景是平静的水,远景是坡岸,上面有起伏的山峦。近、中、远三景,各有侧重,又融为一体,给人以一种静谧的感受。乃至即使身处画外都不敢大声喧哗。唯恐破坏这种宁静的气氛。可见,作者已把自己对悠然生活的向往倾注于画中,把世外桃源的景色发挥道淋漓尽致。从画风上看,简练、宁静、超逸,是这幅画的特色;从笔墨技法上,侧锋乾笔法,自成一格。
作者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全真教道士,元代画坛四大家之一。自称作画“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他既学禅又潜心学道希望再求仙访道中求得真趣,以画表现对神仙造化的向往。其画风被誉为“幽淡简劲”,这其实也是对他生活理想的一种概括。
《早春图》
画面描绘了早春的一个清晨,山谷间升起浮动的雾气,大地显出复苏的征兆。正是冬天过去、春天还未完全到来的时节。画家借天气和阳光表达对大地回春的喜悦。
该图充分反映了道家思想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影响。作者郭熙,生活于北宋熙宁、元丰时期,学道而获灵感,对山光水景的把握独树一帜。《早春图》中蕴含的勃勃生机,表现了大自然的超凡力量。它驱使万物运行不止。郭熙之子郭思更是把他的艺术见解整理为《林泉高致》,将道家的思想表现在画论中。书中主张画要表现意境,“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强调因环境、气候、时间的不同,改变作画的手法,充分表现了当时道教中人潜修处世自然合一的人生主张。
富春山居图(局部)
作者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元代全真教道士,是画坛元四大家之一。晚年生活在富春江边,享受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本图描绘了富春江一带初秋的景色,画面上呈现的峰恋起伏,云树苍苍,疏密有致的优美环境,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受。作者以优美的环境衬托出居住其中人的悠然心境,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淡泊、逃避的态度。
在画风上,作者做到了笔墨、构图的和谐。古人认为,山水之法,在乎随机应变,先记纤发不杂,布置远近相映。也有人因此提出“邪、甜、俗、赖”的四字要诀。黄公望的山水画,可说是对上述要求的较好体现,所以受到时人的重视,并对明清以后的绘画创作产生相当的影响。清人有评其画语曰:“苍莽中转见媚妍,纤细而气溢其间,填塞而气益廊。”(清王时敏《西庐画跋》)可说是切其要领的。
天官赐福
画中天官,大红官服,龙袍玉带,他四周围绕这五个童子,手中各执荷花、牡丹、如意、元宝等吉祥之物。天官,原出于“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供奉之神。相传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灾。古时民间有三官庙,以农历正月十五为天官赐福之时。
这幅年画的作者杨家埠,是清代山东潍坊的著名画家,以年画见长。他的年画构图饱满,造型夸张,线条流畅,色彩鲜艳。画面上共敷设五彩,其中以红、黄色居多,充分体现了年画夸张的特色,表现了人们渴望幸福、繁荣生活的心情。画家用赤红的颜色和圆润的轮廓表现天官的慈眉善目、与人福惠的特点,给人深刻的印象。而画中的童子如众星捧月般围绕于天官四周,动作神态各异,并且恰到好处地使画面洋溢着一种喜庆团圆的气氛。这些都足见作者运心独匠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