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Blog Type 1 (Full Width Image) and Sidbar

02
4 月 2017
道教神魔故事

宋代以后,我国小说日趋发达,明清两代成果尤大。当时许多小说涉及道教。鲁迅等文学家在总结我国小说发展史时,将这种小说称为“神魔小说”,认为它们的特征是儒道释三教之争互相容受,而是非真伪则相混而析,在民间影响极大。此分析甚为透彻。
在明清的小说中,可归入此“神魔小说”的作品甚多,如《平妖传》、《三宝太监西洋记》、《封神榜》等均属此列。其中最出名的当推《西游记》,其内容是佛教取经的故事,但仍不乏有人用金公木母之类的丹法术语去评点。另外,其中的神仙世界是道教神仙与民间俗神所组成,道教色彩极其浓厚。
《封神榜》的作者据说是明代道士陆西星,全书主要写阐教助周武王伐纣的故事。其中的阐教就是道教,故作者认为周灭商的胜利就是道教对旁门左道的胜利。可见书中褒扬道教的思想倾向十分明显。
除《西游记》外,明清其它三大古典小说也都涉及道教,故亦可列入神魔小说之列。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登坛借东风等均是道士之所为。至于黄巾起义、左慈戏曹操等,则是对早期道教历史事实的反映。
《水浒》一开首就推出一个陈抟老祖,以后又借洪太尉龙虎山祈请张天师而走了妖魔,导出一百零八将的故事。以后又出现过罗真人、公孙胜等道士的形象。文中对道教大致持肯定态度,尤其是书中罗真人戏罚李逵一段,写得幽默风趣、通达人情,又法力无边,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书中还描写了一些坏道士,如飞天蜈蚣王道士、飞天夜叉丘道士之类,反映当时民众对道教的看法,对故弄玄虚者的反感。
《红楼梦》的全书也由一僧一道贯穿,使人们对此两教教义有较为形象的了解。另外,从书中先后登场的各色人等及各种场景的描写中,也可体会到从清虚仙境到污浊尘世、从神仙到俗道的各种道教阶层。它形象反映了清代前期道教的状况,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02
4 月 2017
道教诸神故事

神仙的渊源:道教讲究长生不老,得道成仙,追求今生的长久幸福。成仙是广大道众的理想。这种信仰是我国古代的鬼神信仰,神话传说和神仙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关于神仙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古代的鬼神思想。远古,人们相信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而且,不仅人有灵魂,万物皆有灵魂,更有日月星辰之神话。
圣贤崇拜:古代的黎民百姓往往把圣贤,英雄赋予超人的神性加以崇拜。
巫术:古代人相信巫能沟通人与神之间的联系,并能调动鬼神之力量为人消灾至福。
古代神话:我国先秦时代有着丰富的神话,描绘了神人超凡脱俗,自由翱翔于神人世界的美丽图景。如《山海经》把昆仑山描绘成天帝的下都,众神居住之所,山有山神,猛兽镇守,上有奇花异草,神树及不死之药。
神仙方术:战国时兴起的神仙方术,至西汉时已大盛。神仙方士不仅编造新的神话,而且还将神仙理想付诸实践,他们到处游说帝王,寻求不死之方。
道教正是在博采众长基础之上发展出了一套颇有特色的神仙谱系。
道教众神之等级地位:道教所信仰的神仙,品目繁多,有天尊,大帝,元君,神祇,仙真等等。对神仙世界的品第次序,各代说法不一。但神仙世界由神、人、鬼构成,各家大致相同。神仙是道教理想中的修真得道,神通广大之长生不死者,又称神人或仙人。早期道教中,神与仙稍有区别。神一般是指天界地位较高,权力较大的神灵,仙是指由人修炼而成的长生不死之人。道教的神仙世界被描绘为如同世俗的官僚体制一样,等级森严,各相统属。有仙官,有僚佐,有仙吏,也有无官无职的散仙。第一个详细描绘神仙等级的是南朝的陶弘景。现在我们大体认为的等级是:
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
四御(玉皇大帝,北极大帝,勾陈上帝,后土皇地祉)。
七曜(日月之神与金木水火土五星之神)。
四象(青龙,白虎,玄武,朱雀)。
以上只是道教仙班的上层阶级,此外还有神化了的各道派创始人,一些民间传说化的神仙等等。
八仙的传说“八仙”一词古来既有,但所指并非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八仙(李铁拐,钟离权,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而是一些民间流传东拼西凑来的神仙组合。关于八仙的故事数不胜数,这里只能转述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元明时无名氏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最早表现了这个传说:蓬莱仙岛牡丹盛开,白云道长宴请八仙,五圣(齐天,通天,搅海,翻江,移山)观赏牡丹。宴罢回程,吕洞宾等各拿出自己的宝贝大显神通,渡越东海。东海龙王之子摩揭,龙毒抢了蓝采和的玉板,并把他拉下海去。令八仙大怒,一场厮杀真是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终于斩了摩揭,伤了龙毒。四海龙王来参战,不敌。又求救于水,天,地三官助战。“五圣”来助八仙,大获全胜。如来出面,将八仙,四海龙王,三官,五圣都请到灵山,让他们和解消仇。


02
4 月 2017
道教志怪小说

道教仙话在中国小说的起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早期小说大多是一些描写关于宣扬炼丹驱鬼去疾禳炎祈福的神仙方术的仙话故事。神仙故事曾一度覆盖了先秦两汉小说领域,不仅成为小说产生的原动力,而且在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难以磨来的痕迹,它不但有着深远的文学价值,而且包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仙话故事内容上更加丰富了,不仅有神仙色彩,还包含有精神鬼话情节。
道教仙话与佛教传说不同,道教仙话主要提倡一种长生不死,羽化升天的思想,和成仙可行,称道灵异。而佛教传说更多的是宣传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思想。《搜神记》对以前的志怪小说作了总结。是一部集大成的志怪小说,是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而且,它又为后世志怪小说模式奠定了基础。《搜神记》在中国小说史上处于关键的环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自序里宣称“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元朝关汉卿的著名杂剧《窦娥冤》就明显受到《搜神记》卷十一《东海孝妇》的启发。
魏晋六朝神仙故事在小说史上占有不同凡响的地位,它不仅为后世小说戏剧提供了题材、体裁、情节模式及人物精神风采的参照,而且它所保留的鬼文化信息为我们重现认识那个时代风尚提供了帮助。


02
4 月 2017
道教卷轴画简介

比起雕塑来,道教流传下来的画像作品少得多,这可能与纸帛年久易损有关系。在中国画中专门有“道释画”之一类,可见在古时此类画还不算少数的。以下所介绍的是至今存世且有重大影响的道教卷轴画。
《朝元仙仗图》
这是一幅以卷轴画形式保存下来的壁画稿本,亦称《八十七神仙卷》。画中描述了五方帝君中的三个帝君,前往朝拜天上的玄元皇帝老子。队仗中共八十八神仙,头上有光环的是三帝,身着武装的是神将,另有十名男仙,六十七名女仙。画中按道教的神仙理想,以不同的比例表现人物重要程度,如其中帝君都略高大于其他神仙。这是释道画的一大特色。

全图主次分明,人物各具形态,具有线描艺术的线条感。队列中,飘动的幡旗、裙裾、飘带形成统一的效果。在细节处理上,画家勾绘了稠密重叠的裙褶,变化多样的头饰,给人以丰富华丽的感受。
作者武宗元,是北宋的重要宗教画家,由于宋化宗教画保存下来的很少。这幅画成为这个领域的重要研究素材。他的重要画作,还有洛阳南宫三圣宫里数尊丈余高的太一神,以及许昌龙兴寺等处的壁画。他的另一幅作品《护法天王卷》放手描写市井人物,表达了道教相信神仙隐迹于普通人中的观点。这样做的结果,是使道画有了风俗画的特点。
《容膝斋图》
该图以三段式布局:近景是竹树、茅舍,中景是平静的水,远景是坡岸,上面有起伏的山峦。近、中、远三景,各有侧重,又融为一体,给人以一种静谧的感受。乃至即使身处画外都不敢大声喧哗。唯恐破坏这种宁静的气氛。可见,作者已把自己对悠然生活的向往倾注于画中,把世外桃源的景色发挥道淋漓尽致。从画风上看,简练、宁静、超逸,是这幅画的特色;从笔墨技法上,侧锋乾笔法,自成一格。
作者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全真教道士,元代画坛四大家之一。自称作画“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他既学禅又潜心学道希望再求仙访道中求得真趣,以画表现对神仙造化的向往。其画风被誉为“幽淡简劲”,这其实也是对他生活理想的一种概括。

《早春图》
画面描绘了早春的一个清晨,山谷间升起浮动的雾气,大地显出复苏的征兆。正是冬天过去、春天还未完全到来的时节。画家借天气和阳光表达对大地回春的喜悦。
该图充分反映了道家思想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影响。作者郭熙,生活于北宋熙宁、元丰时期,学道而获灵感,对山光水景的把握独树一帜。《早春图》中蕴含的勃勃生机,表现了大自然的超凡力量。它驱使万物运行不止。郭熙之子郭思更是把他的艺术见解整理为《林泉高致》,将道家的思想表现在画论中。书中主张画要表现意境,“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强调因环境、气候、时间的不同,改变作画的手法,充分表现了当时道教中人潜修处世自然合一的人生主张。
富春山居图(局部)
作者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元代全真教道士,是画坛元四大家之一。晚年生活在富春江边,享受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本图描绘了富春江一带初秋的景色,画面上呈现的峰恋起伏,云树苍苍,疏密有致的优美环境,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受。作者以优美的环境衬托出居住其中人的悠然心境,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淡泊、逃避的态度。

在画风上,作者做到了笔墨、构图的和谐。古人认为,山水之法,在乎随机应变,先记纤发不杂,布置远近相映。也有人因此提出“邪、甜、俗、赖”的四字要诀。黄公望的山水画,可说是对上述要求的较好体现,所以受到时人的重视,并对明清以后的绘画创作产生相当的影响。清人有评其画语曰:“苍莽中转见媚妍,纤细而气溢其间,填塞而气益廊。”(清王时敏《西庐画跋》)可说是切其要领的。

天官赐福
画中天官,大红官服,龙袍玉带,他四周围绕这五个童子,手中各执荷花、牡丹、如意、元宝等吉祥之物。天官,原出于“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供奉之神。相传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灾。古时民间有三官庙,以农历正月十五为天官赐福之时。
这幅年画的作者杨家埠,是清代山东潍坊的著名画家,以年画见长。他的年画构图饱满,造型夸张,线条流畅,色彩鲜艳。画面上共敷设五彩,其中以红、黄色居多,充分体现了年画夸张的特色,表现了人们渴望幸福、繁荣生活的心情。画家用赤红的颜色和圆润的轮廓表现天官的慈眉善目、与人福惠的特点,给人深刻的印象。而画中的童子如众星捧月般围绕于天官四周,动作神态各异,并且恰到好处地使画面洋溢着一种喜庆团圆的气氛。这些都足见作者运心独匠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