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Blog Type 1 (Full Width Image) and Sidbar

02
4 月 2017
西岳华山

华山是五岳中的西岳,在陕西省华阴县南,海拔约2200米,广有10里。因为远望山顶如同花一样,“少阴用事,万物生华,故曰华”,又因其西有少华山,所以华山亦称太华山。
据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华山西玄洞,三玄极真天为“十大洞天”的第四洞天;华山,又名总真洞天,为“三十六小洞天”的第四洞天。其山形势险峻,石壁如削,突兀参天,上山的道路十分陡峭狭窄。山中有水帘洞、正阳洞、昭阳洞、莲花洞、玉皇洞、太上洞、八仙洞、寥阳洞、希夷洞等,都是仙家常经之地。自古以来,华山一直是人们崇奉和拜谒神祗的地方。
华山的道观,相传从汉武帝时开始兴建。唐朝广建道教宫观,华山白云宫就是唐金仙公主的修道处。现有庙宇多为清代重建。


02
4 月 2017
道教名山的文化价值和自然风光

道教的仙山自古以来兴废不常,大致上是随道教本身的兴盛与衰落而荣显与隐晦。有许多曾经非常兴旺的仙山,已经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但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还是有相当多的著名仙山保留下来,而且今天仍是人们旅游的名胜。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国大多数人民已经进入小康生活,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大幅增长,其中包括通过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同时,随着我国国际声望的提高,外国人士来我国旅游的也与日俱增。在中国的旅游中,道教的名山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特殊的魅力。其中不少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或自然、文化双重遗产。如武当山、泰山、青城山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名单上载入。
那麽,道教的名山有些什么特别的游趣呢?
首先,这些名山都有极其丰富的道教文化遗存,有的还是活着的道教文物。从旅游景观的角度说,它们都有丰富的人文景观。任何一座仙山,都有历史悠久的宫观镶嵌于上,而且往往成为全部景观的中心。泰山从山脚往极顶,到处布满了宫观:自下而上有东岳庙、斗姆阁,南天门、碧霞祠以及玉皇殿,吸引着人们一步步登攀。武当山全山更是一个规模浩大的道教建筑群。从今丹江口市出发,沿水路行船数十里,上岸后即进入道教建筑的大展览。其下有纪念张三丰的遇仙宫,沿山路而上,有依照玄天上帝在武当修道传说故事修建的各式宫观,如太子坡、紫霄宫…,直到天柱峰极顶的太和宫。有了这些道教宫观建筑,这座山才显示出“姓道”,是道教的文化堆积才造成了它的声誉,赋予它特殊的吸引力。
其次,这些山又都是自然风光极隹之处。它们或雄奇,或清幽,而且都覆盖着极好的植被,保持着自然的原貌。因此,游览这些名山,又常使人陶醉在山光水色之中,感受到鸢飞鱼跃的生机,听松风,闻花香,辨四季岚气,看百变阴阳…,那滋味,真叫妙处难与君说。谈到这一点,人们很自然会想到当年道教祖辈有眼光,会找风水宝地。但是这样看只对了一半。不错,他们对自然风光的审美能力真的不同凡响。然而,这种能力又从何而来?获得这样风景秀绝之地生息繁衍,又怎么保证其历千百年而如故?这不能不归功于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精彩思想,以及对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正确主张。一般说来,道士们一旦在山中落脚,便十分重视保护那里的生态环境,一草一木轻易不敢毁伤,在有条件的时候,且向政府申请保护,禁止樵采,更禁止烧山开垦。对于山中的动物,也不许随意伤害。比如乌鸦常是人们讨厌的乌常加驱赶,但是武当山传说,它们是玄天上帝的神兵,所以在山上的乌鸦岭,神鸦成群,人们都不加伤害。总之在道教徒长期的保护之下,这些山上的自然景观十分引人入胜。
当然,道教名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如果我们将它们的山体比成蛟龙,那麽宫观等人文景观便是龙的眼睛。只有两者的结合,才使得全部风景活起来,生出灵性。况且,在这些名山上,有时自然景观也被仙化了,早已超出了其自然形态所具备的内涵。青城山天师洞附近有巨石如峰而裂成三块,道人指点说:这是当年天师挥剑斩魔劈开的遗迹。鹤鸣山前小溪中有一片红色岩层,有青山一角临于上,当地全部山形似鹤,而这一角为鹤头,于是人们称这一景观为“鹤衔丹书”。诸如此类,所在多有。对它们,我们很难分清是纯粹的自然景观,还是人化了或者仙化了的自然。本来,在道教名山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已完全溶为一体。


02
4 月 2017
元宵节

中国民间有一项全民参与的习俗,是过元宵节。每当农历正月的十五日--古代称望日,即月圆的日子,都要张灯结采,并举行各类娱乐活动。这一风俗,完全是从道教的宗教节日沿袭、演变而来的。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庆上元。上元节的宗教活动和民俗活动主要在夜间举行,又称元夕、元宵。道教以上元为赐福天官诞辰,在民间以放灯、闹元宵的民俗来庆贺,形成以娱乐、祈祥为主的岁时节日。届时道观中例行设斋庆贺上元天官诞辰,民众多前往庙观烧香祈福。夜间例要上灯,并举行民间各种文艺、杂技演出。元宵节各地且盛行吃汤团,称为吃元宵。
元宵习俗的起源于汉代方仙道十五夜间祭太乙的活动。唐初编写的《艺文类聚》卷四称:“汉家以望日祀太一,从昏时到明。今夜游观灯,是其遗迹。”太一原是楚地神灵,祠太一,是汉武帝为了求神仙而让方士搬到宫中的。太一神后来也被道教所吸收。祭太乙,要彻夜点上灯,并举办相应的祭祀仪式。以后沿袭下来,再加民间的各种创造,注入了老百姓自己的喜好、情趣,才演变成元宵节。因此元宵张灯的习俗,是与道教前身方仙道及道教的活动直接相关的。特别是正月十五定为天官赐福天尊的生日,张灯与庆祝天官生日联系在一起,在“天官赐福”的口彩下,元宵更增添了欢乐气氛。
正月十五张灯的习俗,相沿已久。到了北魏,道教的上元节已经定型,上元张灯也由之固定下来。隋唐时代,元宵节张灯,达到十分兴盛隆重,而且灯的质量不断提高,娱乐活动日益丰富多采,并且一直沿袭至于近代。现代民众的文化生活比以往丰富得多,但是对于传统的节日仍然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元宵节仍是民间的一个大节,而且它与宗教的联系已经淡化,而演变成全民性的时令节日。
元宵节以张灯观灯为主要特点,同时举办丰富多彩的民间娱乐活。元宵节的活动最有吸引力的当然是张灯和观灯。民间的艺人或者一般能扎灯的一般民众,到了元宵前就要开始扎灯采。那灯,常常做成各种动物、花草,神仙,人物故事,戏剧造型等等。大家各起巧思,做出的花灯千姿百态,争奇斗妍。除了陈列为主的灯采之外,还有不少是以灯为道具进行表演的。比台舞龙灯,耍狮子灯,跑马灯,等等,都是常见的民间演艺。
同时,元宵节也举办各种民间娱乐活动,戏曲、歌舞、杂技等表演。还在宋代,杭州城在”家家灯火,处处管弦”的夜景中,各式表演一应俱全。“姑以舞队言之,如清音、遏云、掉刀、鲍老、胡女、刘 、乔三教、乔迎酒、乔亲事、焦锤架儿、仕女、杵歌、诸国朝、竹马儿、村田乐、神鬼、十斋郎,各社不下数十。更有乔宅眷、旱龙船、踢灯、鲍老、驼象社。官巷口、苏家巷二十四家傀儡,衣装鲜丽,细旦戴花朵口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府第中有家乐儿童,亦各动笙簧琴瑟,清音嘹亮,最可人听、栏街耍戏,竟夕不眠。”这些娱乐形式,有的已经不易弄清其详。大要说来,是以歌舞、杂技和戏剧为基本内容。其中所谓”乔”,是指装扮。家乐童儿,是富家养在家中的歌舞乐队或者演员。到了明清时代,又盛行焰火。清代,顾裕《清嘉录》说,元宵节时,苏州“各乡社庙,或放焰火,有集数十架于庭,次第传 ,媚神以为乐者。”从这些记载看,元宵本意在纪念宫中祀太一故事,后世的主要内容是庆祝天官诞辰,但实际的用意却是以“媚神”的名义来娱人。这种传统一直保留至于今,每届元宵,便成了灯的盛会,民间娱乐活动的展览,全民欢度的良宵。


02
4 月 2017
接财神

 中国民众的过年时有一项接财神的习俗。一般在正月初二清晨或者在初五清晨燃放鞭炮,以示迎接财神。
财神在中国是一个晚出的神。中国人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对于财富的追求比较淡薄,所以长期以来财神的观念不明确,财富的职司被赋于许多神灵,甚至于可以说是一切神灵。大约在宋代或稍早的时候,过年即今天或称为春节的习俗中出现了请禄马和财马。马,就是神马,即绘着某种神像的纸。古代重禄,因为得功名获官职,便有固定的俸禄,所以财富也包括在禄中,现在财与禄同出现在民俗中,说明中国人对财的重视开始上升。财马,也就是财神的象征。到了明代,财神的职司被固定在某一个或者几个神的身上。其中最重要的是赵公明、关公和比干。赵公明,又称赵公元帅,他原是道教的护法神之一。据说他曾在终南山修道,跟随祖天师张道陵。天师命他看守丹炉,功成之后得封为正一玄坛元帅,又是雷部元帅之一,所以常被称为赵玄坛或赵公元帅,因骑黑虎,又称黑虎玄坛。他的主要职司主要是收妖捉鬼,一手拿着金轮,一手拿着铁索。道书说他是西方金气的化身,加上手握金轮,在其职司中有使买卖和顺得利,以他为主将的法事称为金轮如意大法,所以被民间当成财神。他的生日是正月初二,该日天尚没有亮,便家家户户放起鞭炮,想早点将财神接到家。明代商家习惯供关公,本来是要以他的正义、正气团结同行或者同乡,但以其能够佑护商家,所以也被当作财神。关公和赵公都是武将,所以被称为武财神;与他们对应的另一个财神是比干(商朝时的宰相),被称为文财神。江南地方,又有年初五接路头神的习俗,他们也被称为财神,其来源则不易考证清楚,大抵是民间信仰,难以查究。不过初五接路头的习俗于敬财神的方式、时间,却大有影响。一般商店除夕做完生意便放年假,至初五接过财神,才开门营业,称为开头盘。这样,接财神的时间便有正月初二和初五两个时间,至于某地固定在哪一次,则各地各行其俗。
明代,有西亚一带的富商常来中国贸易,也许有过西亚国家来中国朝贡的情况。当时习惯称哪些地方来者为“回回”,因其多信回教即伊欺兰教,入中国之后,穆斯林又以善于经商闻名于世,所以有传说,赵公元帅是回族,对他的祭祀不可用猪肉,唯以牛肉当之。
接财神的一般做法是在正月初二或初五日清晨鸣鞭炮以示迎接,也有将财神像接到家中供奉的,称为财神。宋代过年习俗中的“财马”就是供人接回家的。在请财神像时,要请道士为神像开光,即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使神像注入灵气。目前上海城隍庙已恢复了传统的请财神活动,集中于正月初四子时,正月五日,也可于平时择日,去庙中迎请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