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Blog Type 1 (Full Width Image) and Sidbar

01
4 月 2017
上清派的事迹开创者——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属江苏南京)人,齐梁间著名道士,《梁书》、《南史》均有传。出身仕宦家庭。自幼勤学,十来岁时,读到葛洪《神仙传》便有养生之志。及长,读书万余卷,善棋琴,工草隶。不满20岁,被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陶弘景本也有志仕宦,但没能如愿。永明十年(492),脱朝服挂于神武门,上表辞禄,正式开始隐居修道的生活,居于江苏句容的茅山,山有华阳洞,弘景自号华阳陶隐居。始从东阳孙游岳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
陶弘景隐居之后,并未忘怀世情,萧衍起兵代齐,陶遣弟子戴猛之假道奉表。“及闻议禅代,弘景授引图签,数处皆成梁字,令弟子进出。”(《南史》卷七十六)萧衍定国号为梁,传说是据陶弘景的意见。因此,他颇得梁武帝萧衍的敬重,武帝即位后对陶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同上)梁武帝多次要召他出山,都坚持不出,并且画了两头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同上)梁武帝理解其意,不可招致。只是“国家每逢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同上)所有,陶弘景虽坚持隐居,但对于梁朝军国大事是有影响的。
自然,茅山上的陶弘景主要是修道。半个多世纪的修道实践和理论探讨,使他成为继陆修静之后南朝道教的又一代表人物。他对道教修仙理论、医药、炼丹都有一定造诣,他的《合丹法式》等书,对炼丹理论的发展起过一定作用。而且他广泛研究医药和养生方法,撰有《肘后百一方》(医方);《药总诀》、《本草集注》(药物学著作);《养性延命录》(养生著作)等书,在后世有重要影响。此外,他对上清派的道经搜集、整理下过许多功夫,对于以存想为主、兼行符录的上清派(茅山宗)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关键作用。他的另一项重大功绩是区分神仙的等级、品位,构想出一个等级深严而有宏大细密的神仙谱系,“三清九宫,并有僚属”。这个神仙世界就展现在他编撰的《真灵位业图》中。


01
4 月 2017
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陆修静的重大贡献

在中国道教史上,曾出现过若干作出划时代贡献的人物。他们有的创立道派,卓然成一派祖师,有的精研道术,有的着意于理论创造,各有千秋。南朝时,有一位高道,,曾对道教经书的整理和仪式的完善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影响泽远流长。他就是陆修静。
陆修静(406-477),出身仕族,是吴丞相陆凯之后,刘宋时期著名道士,曾得到宋文帝、明帝的赏识。他的最大功绩是整理道教经书和规范斋醮科仪。陆修静曾广集道经加以辨伪、辑汇、校订,分为“三洞”—洞真、洞玄和洞神。道教从酝酿。形成到大发展,,创作了大量的经书,但它们分属于不同和道派,相互间没有明确的内在联系。“三洞”概念的提出将流传的经书分析综合为一个系统,对道教教义和经籍的发展作用是巨大的。“三洞”之说,在现存的明《道藏》中仍然沿用。
陆修静有著作多种,陈国符先生《道藏源流考》辑录他的著作有:《道德经杂说》一卷,《灵宝经目序》一卷等二十八种,多数是斋戒之类。系统纂成斋戒科仪,是陆修静对道教的又一重大贡献,直到唐朝乃至于更后的年月里,他关于仪式的论述还被当作权威结论来引用.
陆修静的再传弟子陶弘景,开创了上清派茅山宗,茅山又是上清宗坛所在地,所以陆修静被尊为上清派第七代宗师。

 


01
4 月 2017
北天师道的开创者——寇谦之

继魏晋时期的发展之后,道教已经在中国南北广阔的地区传播。自晋南渡之后,中国北方先后建立了几个少数民族政权,世称北朝。顺应当时的进代潮流,天师道进行了改革,组成北天师道,而策划这场改革的代表人物,名叫寇谦之。
寇谦之,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为北朝魏的著名道士。他生于东晋兴宁三年(365),卒于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出身豪族。据陈寅恪先生推测,寇家“世守天师道信仰”。(《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寇谦之“早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修张鲁之术,服饵药,历年无效”(《魏书·释老志》)。后来得到成公兴的指点,寇谦之随成入华山,后来又到嵩山修道七年。及公兴死后,寇谦之仍“守志嵩山,精专不懈”(同上)。
据称就在北魏神瑞二年(415)的十月己卯日,太上老君降临山顶,对谦之说:“嵩岳道士上谷寇谦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才任轨范,首处师位,吾故来观汝,授汝天师之位,赐汝《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号曰‘并进’。”(同上)并要求“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大道清虚,岂有斯事?专以礼教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练”。这些似乎仅以批评三张为主。据称泰常八年(423)十月戊戌又有老子玄孙牧土上师李谱文来嵩岳,将“嵩岳所统广汉平土方万里,以授谦之。作诰曰:‘ 今赐汝迁入内宫,太真太宝九州真师、治鬼师、治民师、继天师四录。修勤不懈,依劳复迁,赐汝《天中三真太文录》,劾召百神,以授弟子’”。(同上)改革的目标逐渐成熟。
根据成公兴要其“为帝王师”的策略,始光(424-428年)初,寇谦之到了魏都平城,“奉其书而献之”。(《魏书 释老志》)不过,当时“朝野闻之,若存若亡,未合信过”。(同上)后来在崔浩的支持下,上疏给太武帝,于是取得太武帝欢心,“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寇谦之的改革才得以实施。
寇谦之的改革,是将民间道教改革为直接地反映统治者要求的关键一步。此后,历朝统治者往往有意识地利用道教,而不少道教上层人物,也自觉地迎合最高统治者的需要。以争取帝王的支持。改革后的天师道“大自与世礼相准”,主张立坛宇,讲究仪式,对道教仪式的完备也有很大作用。


01
4 月 2017
魏晋道教理论的大总结---葛洪和《抱朴子内篇》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葛玄的重孙,是著名的道教理论家。
葛洪生于晋太康四年(283),出身贵族,先世在吴历仕显官,其父葛悌,历任中书郎等职。吴亡后仕晋,累官至邵陵太守。悌卒后,家道中落,时葛洪仅十三岁,饥寒困瘁,农耕劳作,极尽艰辛。但困难之中,葛洪犹“伐薪卖,,以给纸笔,就营田园处,以柴火写书”(《抱朴子外篇·自序》)。十六岁时开始读《论语》、《诗》、《易》等经典,但他并没有成为一个纯儒,却因好神仙炼养之法,将功夫多下在道教的修炼方面。师事道士郑隐,得其所传丹经,并获见郑所搜集的道书。太安二年(303)二十一岁时,曾一度从军,任将兵都尉,以后因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但他无意仕途,却在西晋的社会动乱中,葛洪深感“荣位势利,譬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其去不得留也”(同上),更加强了修道的决心。建兴元年(313)之后,论军功被赐爵关内侯,食句容之邑二百户。晋成帝咸和初(326-334年),被召补州主簿,转司徒橼,迁咨议参军。洪以年事渐老,欲炼丹求长生,闻交趾出丹砂,求为勾漏令,携子侄南行,至广州,为刺史邓岳所留,遂至于罗浮山炼丹。在山多年,“犹游闲养,著述不辍”(《晋书·葛洪传》)后殁于此山。卒年有两说,一说卒于建元元年(343);一说卒于兴宁元年(363)。
葛洪在中国道教史具有多方面的贡献。葛洪所传的道派,实为丹鼎派。据其自称其道术系传自郑隐,源于左慈、葛玄,主要经典是《九鼎神丹经》等炼丹著作。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中记述金丹、黄白术的资料素来治中国古科技史者所重视。
此外,葛洪又对符、图、隐形变化、守一、房中等道术都深有研究。所以他的《抱朴子内篇》有如魏晋道术的百科全书。在医药方面的,则集中表现在他收辑的《肘后备急方》中。它被公认为中国第一部实用的急症手册,其中对结核、伤寒和狂犬病的记载或治疗验方,都领先于世界。
葛洪在潜心研究道术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道教教义理论的研究。《抱朴子内篇》中的《畅玄》、《道意》、《明本》诸篇中对道教哲学的“道”、“玄”和“一”的最高观念作了系统和完整的论述。他的神仙哲学的“道”、“玄”和“一”的最高观念作了系统和完整的论述。他的神仙可学而且能学成的思想曾长期影响着后世的道教。在道教理论发展史上,葛洪是魏晋时期的代表人物。
葛洪的另一项贡献,是致力于道教神仙谱系的记述。他撰作的《神仙传》十卷,记述广成子以下迄西晋的得道仙真。这部《神仙传》不仅在内容、神仙数量上比《列仙传》多而详,并且贯串了神仙必积学而成的思想,指明了他们的道术和学道过程,其中保留了不少魏晋时期流行的道术。本来,汉末的道教一般都奉老子为教主,道经的传授也多托名老子。及至晚年居罗浮山时,他觉得未得“极妙之根”。又托真人启示,写了部《枕中书》,将道教始祖推到二仪未分时的“盘古真人”,盘古自称“元始天王”,在此之后,南方道教将元始天王(后称天尊)作为最高始祖。几经演变后,道教遂出现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太上老君(老子)的三清尊神。
葛洪的道教著作主要是《抱朴子内篇》,另外还有谈论儒家学说为主的《抱朴子外篇》,反映了葛洪对社会、道德、风俗等问题的看法,在魏晋子书中也很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