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Blog Type 1 (Full Width Image) and Sidbar

31
3 月 2017
道教信仰的最高范畴——道

道教以道为旗帜,因此“道”是道教信仰的最高范畴,是道教教义的核心。道,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范畴。它在道家以前就已出现,不过,只有在道家、道教的学说里 ,才将之当成最重要的范畴,并且对它的内涵做了深入讨论。在道家、道教中,“道”,是一个实体,又是普遍的规律。


31
3 月 2017
两位青年高功法师在上海城隍庙传度受职

3月30日(农历丁酉年三月初三)上午,上海城隍庙在祖师殿举行传度拜师仪式。常州花神宫住持李崇明道长、西安都城隍庙高功董至光道长拜正一派泰斗、德高望重的薛明德道长为师,正式成为正一派“鼎”字辈弟子。

缘起

       全真派在金元开创之初,以住庵清修为要务。随着进一步地走向社会与朝堂,许多全真高道祖师也参受正一法箓,以行持科仪,举行国醮。这也使得正一派的传统科仪在全真派内部得到传衍,据金石资料所示,元代的全真派宫观多于三清殿内设“法箓堂”,堂内供奉真武祖师与老祖天师。
“授职传度”,有别于出家入道的“披戴传度”,是道教高功法师获得代天宣化的权柄的神圣仪典。这一权柄的赋予,始自老君在鹤鸣山授予汉天师的正一盟威法。近代以来,由于各地全真派丛林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亦有高功法师参受正一法职之先例。盖欲行召雷请将等道法科仪,必先謄奏血脉家书,而又必先谒天师门下法官,绍续三山血脉,奏受法职。若无此血脉者,或能以精诚召将至坛,然而未得祖师血脉,终不能策遣,反因此轻慢天将,依律夺算。

两位接受传度授职的青年高功法师

仪式

       三月初三,乃北极法主祖师玄天上帝圣诞,祖师为三十六雷之统宗,故而择此日传度奏职,以弟子之心合祖师之心,最为殊胜。上午吉时,祖师殿内祥烟馥郁,仙乐旋绕,度师薛宏旻(明德)法师、保举师吉鼎耀(宏忠)法师、监度师刘大奎(巧林)法师于祖天师神前拈香礼拜,敷坐,道众行香祝愿,两位新晋弟子秉香长跪于坛前,赞礼官朗念《授职传度帖》后,薛明德道长向两位新晋弟子颁授法名、法职,并作谆谆训诫,要求两位新晋弟子爱国爱教,虔奉大道,坚定信仰,遵法守戒;精行正一盟威法,勤修全真性命功;代天宣化,立祝国裕民之功,收视返听,修度己化人之行。

保举师吉鼎耀(宏忠)法师

度师薛宏旻(明德)法师向弟子颁授法名、法职

度师薛宏旻(明德)法师向弟子作谆谆训诫

意义

       大道无时不度,求法有师可依。道教教制有师承法派的传统,传度拜师有着严格的条件和程序。此次受职传度的两位道长,年少出家,年轻有为,都曾在全国重点宫观担任过高功法师之职,目前也都在各自宫观担任重要职务。授职传度以后,他们将秉承三天正法之脉,为救度众生,弘道度人作出更大的贡献。


31
3 月 2017
道教信仰的最高范畴——道之道是永恒存在的宇宙本源

老子说:有一样浑然一体的东西,早于天地就已存在。它空寂无声又没形质,它独立长存决不衰竭,不断的循环运行,永不止息。可以做一切事物的根源。(《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些都说明,道本身是它存在的根源,它是最初又是最终的存在物,在时间上说它是无限。
道在空间上也是无限的,它是超越空间的无限大。老子早就说过,道泛滥在我们周围,没办法分出着它是左还是在右。道,是一个绵绵不绝的存在物,想要去迎接它,却看不到它的头,想要跟随它,却又找不到它的尾。总之,道无所不在,却不限定在任何一个有限的区域。
道体虚无:其次,道是无,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道的超越性,无限性,决定了它与一切有形有质有具体时空位置的事物不同。具体事物都有确定的规定性,也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只能在特定的时间条件下存在。道却不同,它是无形无象,不具备任何具体的规定性的。它是纯粹的虚无。《老子》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说:道,它无名,是天地的始祖。也就是意味着,道本来没有名号。又说,看它不见,可称它为夷,听它 不见,可称它为希,摸它不着,可称它为微。这三者,没办法追问出究竟,所以它是一个混然的统一体。它的上面没有光亮,下面也不晦暗。它绵绵不绝,不可名状,仍然可以将它归结为“无物”。这就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它就是“恍惚”。(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 ,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这说明,道是无形无象,人的感官无法把握的。道书中常以一称道,这是因为道本身是没有分化.没有内部规定性的.老子说:天下的万物都是从“有”生成的,但“有”却是从无生成的。它说的无,也就是道。其他道书中也往往用“无”、“虚”等等指称道。总起来说,道的本身是无名,无形,无物,是无,是虚。这就是道体。 道体虚无,但却是整个世界的本原,是一切运动包括宇宙演化的推动者。

道是宇宙与万物的本源:《老子》说:道无名却是天地的始源,它又有名,是万物的母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说:无名和有名这两者,本来是同一个东西,显示出来便有了不同的名称。就共同而言,它们称之为“玄”,玄奥又玄奥呵,它是一切变化的总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太上老君说常清净妙经》则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道的生化功能,并不表现在它在那里发号施令。它并不作为,只是让万物各遂其性,自然而然的生长发育,从无而有 ,又从有而无。这就叫做无为。一切事物都有始有 终,其功能都要通过一定的作为来实现。但正因为此,其功能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长久坚持,老子说;大风不会 吹上整天,骤雨下不了一个晚上。天地的作为尚且不能持久,何况人呢?(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夕。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况于人乎?)大道则不然,它让万物生化,而自处一无为的境地,永远不会枯竭。因此老子才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大道生化一切,却不去占有它们,成就一切,却从不据为己功。学道行道者,也应当效法大道,做到清净无为。


31
3 月 2017
道教信仰的最高范畴——道之道在具体事物中的体现是德

德是与道相辅相成德概念。德就是道在每一事物中的体现,是表现于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道。一般说,德与道常常对举。《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蓄之。”意思,道生化万物,而德蓄养万物。道是万物的总根源,德是道在万物中的体现。道既无形无象,德作为体现在具体事物中的道,也没有形象可言。所以道门中人士常道德连称。认为它们是至虚至寂,却是一切万物最终最深奥的祖宗。
德是道之得:德是道在万物中的体现,就具体每一事物言,所谓德,就是得到了道。唐朝孟安排《道教义枢》说:德,就是得,就是成,就是不失去(道)。因此,德与有时说的“道性”是一致的。道是无所不在的,万物皆有道性。《庄子》中就说过,道“无所不在”,它可以在蝼蚁,在瓦璧,在屎溺。不管是万物中最灵的人,还是最卑微的东西,无一例外都有道。《西升经》说:“道非独在我,万物皆有之”。这种万物皆有的道性,也就是德。
德是道之用:德是道的体现,道是德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对每一具体事物的养育、规范等作用必须通过德来发挥。道体虚无,主无,德则存在于具体每一物中,主有。当然,这儿说的体用,不是将道和德分为两个不相干的东西,而只是从不同场合不同功能来加以讨论的。从根本上说,德与道是统一的,是同一范畴的两重含义。
道教强调,修道者应重视积德,因为修道是不断积德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