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Blog Type 1 (Full Width Image) and Sidbar

28
3 月 2017
传奇故事中的道教原形

《古镜记》 作者王度。

以第一人称述。文中的宝镜为道家所持之法宝。宝镜的外表有八卦图象,八卦却正反映道家的本意。宝镜由于具有了道术,它能驱妖祛邪,保良安民,任何世间的九狐鬼怪,经其一照,无不立现其形。但宝镜也有其存在的时间,一旦它的使命完成,它便会返归仙境,复原其所。

《柳毅传》 作者李朝威。

写的是在唐朝仪凤年间,有一落第书生柳毅,家住湘江滨,再归途中路经泾阳,遇到一美貌女子在道旁牧羊。女子满脸愁容,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好象在等待着什么,柳毅关心地上前去问讯,才知道女子本是洞庭湖龙君的小女,由父母配嫁给泾川龙王的次子为妻受到丈夫的厌弃和公婆地虐待,被罚在此牧羊。龙女请柳毅捎信给她的父母诉若,柳毅激于义愤,慨然允诺,入洞庭龙宫。龙女的叔父钱塘君,性情刚暴,见信后大怒,立即飞往泾阳,吃掉泾川的次子,杀了夫家的人,救回龙女。钱塘君深感柳毅的高义,要把龙女嫁给他,但因言语傲慢,遭到柳毅的严词拒绝。临别之际,龙女对柳毅表现出依恋之情,后来洞庭君为龙女择婿于“濯锦小儿某”,龙女坚决不众,经过几次波折,终于主动的嫁给了柳毅。柳毅最后移居洞庭,在仙宫中与龙女过着幸福的生活,并得以长生不老。
文中通过龙女与凡人柳毅从相识到终于相谐为仙,从而达到一种仙人相通的境界。仙人可与凡人交往,凡人也可在仙界与仙人沟通。如凡人潜心向善,为人侠义,终也有成仙的可能。至于文中的龙宫内宫殿名称如灵虚殿、玄珠阁、凝光殿、清光阁、凝碧宫、潜景殿等名称皆为道家之仙境宫殿。尤其文中的龙君、龙女既具有民间传说中所谓龙神的神性,但又都极富人性,这更体现了仙人实为一体。

《枕中记》 作者沈既济。

内容是唐朝开元七年,有一个得到了神仙得法术的道士吕翁。一次去邯郸路上寄宿旅店时,遇到疲倦不堪的卢生,为使卢生尝试人生快间怕感受,吕翁便合出一个黄梁枕,让卢生发如愿发尝。卢生先是娶了清河崔家一个容貌非常美丽的富家女为妻,第三年便考中了进士。接连做官升迁,直至京兆尹。在他任河西道节度使时,曾打败吐蕃,功极一时。后由于受到同僚的妒忌,几次起落。过了几年,皇帝把他追还朝廷,封为燕国公。从此,荣华富贵享用不尽,直至老死。当卢生睡梦醒后,店主人所煮之黄梁饭还没有熟。吕翁冷冷地对卢生说:“人生的适意愉快,也不过这样罢了。”卢生在嗒然若失之余才向吕翁道谢说:“我现在对荣华和耻辱的由来、穷因和通达的运数、得与失的道理、生和死的情况,都知道了。”
据说,文中的吕翁即吕洞宾,而吕洞宾则为道家所塑造的八仙之一。本文的神仙法术即为道家之升仙成圣之术。“黄粱美梦”一说即出于此文,它旨在说明人间的虚浮繁华不过是过眼云烟,终将消逝,不足贪恋,惟有追求一种长生之术才能永久的享受到人生的愉快;欲修成此长生之术,则须清心寡欲,潜心修炼,从而得道成仙;仙境才是真正的“天堂”。
《玉壶记》 作者裴金刑。

讲述唐朝元和初年,有叫元彻、柳实的两个在流放途中去探访在浙西做官的伯叔,在到交趾的途中所乘的船在海上遭遇飓风,船飘流到一个孤岛上。两人在岛上遇见了玉虚尊师,在玉虚尊师的指导下,两人见到了南溟夫人。南溟夫人在招待了两人之后,便派一个穿紫衣、戴凤冠的侍女用花轿送他们二人回去。在离别之时,侍女送给他们一个琥珀盒子,同时侍女托两人带给她儿子一封信。两人在回家的路上,得到玉壶的帮助渡过了各种困难。回到家,两人才知自己的妻子已死,两人离家已十二年,乡人皆以为他们已死,除孝也已有九年了。通过盒子的灵验,两人在回燕峰得到了黑龙的玉环。在把玉环送到南岳庙后,两人得到侍女之子送的还魂膏,救活了自己的妻子。后来为了得到成仙,两人便遍访太极先生,以拜师求道,在历经跋涉之后,终于找到了太极先生,在把南溟夫人的玉壶交给太极先生以后,两人便跟随他到祝融峰区,从此便得道成仙。
文中所记的玉虚尊师、南溟夫人、太极先生均为道教仙谱中的人物,作品中两个人均为凡人,但在诚意的感召下,得到仙人的指点,在历经修行苦炼之后,两人都得道成仙。这说明凡人只要有虔诚之心,终归也可以超凡脱俗,升入仙境。


28
3 月 2017
道教绘画艺术

绘画艺术

        艺术中的艺术,很多反映在绘画中,因为它能比较明显地反映道教主题,起到宣传道教教义的作用。从现有著录的绘画来看,反映道教题材的最早应推三国时杨修画的《严君平卖卜图》。严君平是《老子指归》的作者,为早期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杨修所画,大约为严氏为人占卜时情景。以后又有《青溪赤龙图》、《搜神记图》、《洛神赋图》等描状神仙的图画。这些画往往结构合理、笔法古朴,人物气定神闲,体现了一种敌特的意境。
隋唐以降,绘画中涉及道教的题材更为广泛,许多名人轶事纷纷入画,其中钟馗故事成为一大主题,内容十分有趣,有的还蕴含政治色彩。这中间大致以唐时的吴道子所画钟馗像最为有名,并流传有许多相关的故事。
八仙的故事也常常入画,其中以晚清任渭长画的《列仙醉酒》最为有名。他给八仙每人一幅画,上有题辞。从画面上可以看出民间酒令也已进入道画,其平民性于此可见一斑。我们这里介绍的是道教的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绘画,以此反映道教艺术的特色与相应水平。


永乐宫壁画
永乐宫是一处在国内外得有影响的古建筑。永乐宫壁画,是解放后新发现的元代最重要的绘画艺术遗产。在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史上,尤其是壁画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以想象丰富、技艺精湛著称,可与敦煌壁画媲美。故我们将它作为道教壁画的导标作加以介绍。
永乐宫原在的永乐镇,因黄河三门峡工程动工,处于淹没区内,所以,从1959年起,历经六年,将永乐宫全部迁移到黄城县北约三公里处的龙泉村东,建在原西周的古魏国都城遗址上。原来一处道观,是为奉祀中国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因原建在黄城镇永乐镇,故被称为永乐宫。宫内主要有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四座高大的元代殿宇,四座大殿里布满了壁画,壁画总面积达960平方米。纯阳宫、重阳殿,是纪念道教始祖吕洞宾及其弟子王重阳而建的。纯阳宫内,壁画供秦道教全真派首领五重阳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内出采用连环画形式描述了王重阳从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
壁画的内容多贴近生活,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图景。尤其是纯阳宫的52幅壁画,人物涉及皇帝、官吏、兵卒、村夫、渔民、隐者、道士、学童等,而背景从宫殿到闹市、村落、茶肆、客栈、山野、包罗万象,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


28
3 月 2017
道教艺术概略

        道教壁画

道教的壁画在汉代开始盛行,最初多画神仙鬼怪,在汉代墓室和画像的砖实物可以观测到,但最实的壁画的创作中由单纯的描绘神仙到加入山川动植物的描绘,结合中国传统画风并力图反映道教教义。宋代画家武宗元的传世道画《朝元仙仗图》,即描绘了总仙官朝谒元皇帝的场面。永乐宫的元代壁画则堪称绝品,大气磅礴,微细传神,用线挺劲,色彩丰富,人物与山水浑然一体,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道释画

道画在晋代以前以人物为主,称为道释画,中唐吴道子的神仙画像,线条流畅飘动,画出了神仙的仙形飘逸,晋代开始有山水画,代表有顾恺子、黄公望等。画出山水的俊秀灵气,和神仙的仙骨仙气。现存的石刻有泉州巨型的老君石刻像,晋祠圣母殿彩塑以及元代龙山石窟。
道教起于民间,民间世俗化的表现是年画、年画的色彩绚丽,鬼神形象简单而生动,百姓据日常生活以及民间流传的故事塑照鬼神形像,以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祈求。

        道教建筑

道教的建筑极富有中国的色彩,建筑由最初道教创立时简朴,到唐宋鼎盛时期的宏伟,而在元明以后,道教在建筑上没有多大发展。道教建筑建立了子孙庙和十方丛林两个系统,其中全真教主张出家清修,因而它的宫观建筑也多依照佛教禅院。道教宫观建筑的平面组合布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中国传统的均衡对称式建筑,一种是五行八卦式建筑。各种宫观在全国分布很广,较为有名的如天下第一丛林-北京白云观,山西永乐宫等。
另外,还有一些道教艺术反映在符箓书法、道观壁画及一些石雕等。


28
3 月 2017
道教诗歌的创作形式

出于传道的目的而创作的道教诗歌,大多缺乏文学性和美感。但也有相当部分的道教诗歌出自一些具有相当文学修养的道中之人之手,其中不乏有诗中佳作。这些道家诗歌从其产生的缘由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道教虽然在内心修养上强调戒欲离情,但是当道人具体进入创作状态时,便不自觉地流露出内心的情感来。我们看到许多道人在叙述修道方法时往往因物萌感,将所表达的修行方法寄托于某一物的描写之中。如萧廷之《茅庐得意歌》:
茅庐七尺高,横过九尺阔。消闲一主人,怕客来恼恬。饥则淡饭三五匙,
困则和衣睡一歇。为爱此消闲,万事都摆脱。夜夜曲江头,掬水弄明月。
两脚翻来坳乾斗,定息凝神入气穴。琼浆酝就从天降,流便舌端甘似蜜。……
十月脱胎吞入腹,九转功夫在一时。莫将火候为儿戏,须共神仙仔细推。
返中若也差毫发,汞走铅飞不交结……
这一首杂诗旨在说明内丹修炼时火候之操持,但作者没有平铺直叙,更没有在作品一开始便教人如何修炼,而是从茅庐的高阔等外部特征的描写入手。接着,诗人叙述自己在茅庐中的修炼和生活情景,表现自己对宁静的茅庐生活的追求,然后才正面写到内丹修炼的境界和操持的方法。这种写法使作品带上了浓厚的道人修丹气息。
道友相聚,唱和酬答
由于教派组织的制约,道人的修行活动带有集体化的特点。即使是那些癖好个人隐修的所谓“散仙”,也常有出室云游,同其他修道者的接触。而同一个山头的道人,彼此间相聚的机会就更多了。当他们相聚时,往往会表现得道兴大发,从而吟诗作赋,你唱我和。在其唱和之作中,有相当部分是交流养性炼行的方法、感受和经验的。如《赠谵高士辞往武夷歌》即属此意,作者表达了自己对道友的深情厚意。不过这种情感并不是直露的,而是通过介绍养生炼行修丹的经验来体现的:
君且听,我试说。语无多,真妙决。夜深龙吟虎啸时,急驾河车无暂歇。
须臾般入泥丸顶,进火玉炉烹似雪。华池神水湛澄澄,浇灌黄芽应时节。
显然,其中介绍的是还丹搬运工夫。诗人通过比喻、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把本来难于言说的真气运行路线及至妙的境界呈现出来了。表面看来,诗人并没有应用感情色彩鲜明的词汇,但因为在道门中介绍修道经验,这乃是最为宝贵的。所以,笔触之下,实露真情。
再看另一首《赠潘高士》:
冬至炼朱砂,夏至炼水银。常使居土釜,莫令铅汞分。
子母既相感,火候常温温。如是既久久,功成升紫云。
其中所用的词汇多为仙家隐语。起特点是借用外丹术语说内丹炼养。所谓朱砂、水银象征体内阴阳二气。因为冬至一阳始生,而主少色红,其性阳,所以说“冬至炼朱砂”。因为夏至一阴始生,而水银色白,其性阴,所以说“夏至炼水银”。由于作者多用隐语,然与一般世人所理解的含义又有不同,所以当这些隐语被赋予新的意义时,作品也就增加了新的意象。这样就体现了道教诗的“含蓄中的现象,现象中的含蓄”之又一特色。
读经偶得,随笔成章
道人为了提高自身的方术,使其修身养性炼行的活动有理可依、有法可循,以便让自己的试验与前人的记载相印证,往往结合具体活动,反复阅读前人的著述,有了感想,便即时记录。这类作品中,有相当一些部分是以文学形式来表现“仙术”实施过程和要点的。如萧廷之《周易参同契》:
复临泰壮缺乾兮,六阳左旋;垢循否观剥坤兮,六阴右转。
百八十阳兮,日宫春色。百八十阴兮,月殿秋光。
月不自明,由日以受其明;日之有耀,因月发起光。
互为室宅,脚显精神。
这一段主要是叙述作者对《周易参同契》以“十二消息卦”分纳于“纳甲”六卦之间的经文的理解。作品继承了“骚体赋”的手法,通过日月交替运行之象征,以凝练的笔调,将十二消息卦之六阴、六阳往来交变特点揭示出来。这对于领会炼丹中的阴阳转结关系,无疑是有帮助的。
辞别回顾,告语弟子
这里所谓“辞别”是指“告别人间”。道家以为经过一定层次,一定阶段的形体与伦理道德的修行就可以脱胎换骨、冲举玉清的胜境。因此,许多道人到了晚年,往往寻找一个吉日良辰,更衣沐浴,然后辟谷绝食,盘腿打坐,以求“羽化”与“尸解”。而在他们辞别人世之际,往往也会对自己一生的修道实践进行回顾,于是浮想联翩,写下“临行”之“至言”,以赠弟子。另外,有些道教炼师往往还在准备羽化的时候,召集徒弟,一起开个赛诗会,将自己的修行感想向徒弟们传授。这些活动也就成就了不少文学作品。如《罗浮翠虚吟》以七言诗的形式抒写修真情怀,诗云:
嘉定壬申八月秋,翠虚真人罗浮。眼前万事去如水,田地何异一浮区?
五将脱形归玉阙,遂以金丹火候诀,说以琼山白玉蟾,使之深识造化骨。
道光真人薛紫贤,付我归根复命篇。指示铅汞两个字,所谓真的玄中玄。
从这一首诗看出,作者为什么会在临别时语重心长的向高徒传授秘法,其实是继承了先师传统的。作者为了把还丹秘法向弟子和盘托出,采用了各种文学手法,他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内在描写与外在描写、宏观描写与微观描写结合起来,从而使内丹的“复命归根”奥义比较形象的得到揭示。尽管诗中带有金丹道派南宗主内丹、旁斥法门的鲜明思想倾向,但由于作者结合了自己的具体修行实践和感受,尽可能的采纳了与此有关的意想群,因此使诗篇具有了理、象相兼的特点。
以上可以看出,道诗的创作形式与传统诗歌的创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的。所以严格区分二者是比较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