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Blog Type 1 (Full Width Image) and Sidbar

28
12 月 2016
上海的城隍神

上海的城隍神

上海地区的城隍神是元末明初的上海地区名人秦裕伯。秦裕伯(1295?–1373年):字景容,号蓉卿,元末明初大名府人,宋龙图阁学士秦少游七世孙,元至正年间进士,官至福建行省郎中。元末弃官,客居扬州,后迁至上海。当时占据上海地区的张士诚派人请他出来为官,秦裕伯拒而不受。后朱元璋知其贤能,命中书省檄请,恰逢母丧,秦裕伯说“食元爵禄二十余年而背之,是不忠也;母丧未终,忘哀而出,是不孝也”,婉言谢绝朱元璋的檄请。

洪武元年,中书省再次檄请,秦裕伯称病不出。明太祖朱元璋见此情形,便下了道手谕,措辞严厉,“海滨之民好斗,裕伯智谋之士,而居此地,坚守不出,恐有后悔”。意即若秦裕伯不肯为官则视为谋反。秦裕伯这才拜书入朝,为翰林院侍读学士,与明太祖朱元璋讨论学术。洪武二年,改待制,后即为治书侍御史。

洪武三年,明王朝设科取士,秦裕伯与御史中丞刘基为京畿主考官。洪武六年(1373年)秦裕伯去世,与夫人储氏合葬与上海。朱元璋得知秦裕伯去世的消息,悼曰:“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土”即敕封秦裕伯为上海县城隍之神。

 

城隍信仰

城隍神,是城市的保护神,“城”,就是城池;“隍”是干涸的护城河,“城”和“隍”都是保护城市安全的军事设施。 据《礼记》中记载,古代天子在十二月举行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在所祭祀的神灵中,有“水墉”神,认为水墉神能够使水土归其本位,不为祸人间,“水墉”神可以认为是城隍神的原形。最迟到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祭祀城隍神的记载。

据《南史·邵陵携王纶传》中记载,梁简文帝大宝元年(公元550年)王纶到郢州,多次碰到怪异的事情,想祭祀城隍神以得其护佑,将要烹牛之时,一条赤蛇从牛口中钻出。另一则关于城隍神的记载则是在《北齐书·慕容俨传》中,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556年),慕容俨镇守郢城,敌军来犯,无法解围。郢城中神祠一座,民间称为城隍神,慕容俨入庙求助,城隍神显灵解了郢城之围。这是两则较早的关于祭祀城隍神的历史资料。唐代开始,民间已普遍祀奉城隍神。

  • 五代乾祐三年(公元951年),隐帝册封蒙州城隍神为灵感王。
  • 宋代,城隍神已经被列入国家祭祀神灵的范围之内,宋代《礼志》中规定告礼祭祀城隍神,以“羊一,八笾、八豆”为供品。
  • 元朝天历二年(公元1330年),文宗加封城隍神为“护国保宁王”,加封城隍夫人为“护国保宁王妃”。
  • 明代,由于中国城市规模的发展,城隍信仰得到了普及,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册封京都和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六府城隍神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其余各府城隍神称威灵公,州的城隍神称灵佑侯,县的城隍神称显佑伯,各有品秩。
  • 清王朝对城隍神的祭祀规模基本依照明制。现在,基本上每座城市,不论大小都有自己的城隍庙。

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神,多数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能够成为城隍神的人基本分为这样几类:

  1. 第一类是一些有政绩的地方官,在去世之后,本地的百姓为了表彰他的功绩,供奉为本地的城隍神,并且希望他在天之灵依就能够保佑本地的百姓。如上海奉贤县城隍神周中鋐,是清代松江知府,生前为官清廉,最后为治理地方水患以身殉职,奉贤县的百姓为了纪念他,供奉他为奉贤县的城隍神;
  2. 第二类是国家的功臣,其生前曾经拯救了国家和百姓,人们为了表示感激之情,将他供奉为城隍神,这类城隍神中有普通的百姓,也有国家的功臣,如浙江义乌县城隍项显佑,生前帮助朱元璋统一天下,1367年,江浙一带大旱,项显佑散家财赈济百姓,救人无数,义乌百姓为了纪念他,就供奉他为义乌县的城隍神;
  3. 第三类是生前正直的人,如为官清廉,为人正直等,去世以后,人们认为他在冥界一样能够保持其正直的品德,保护本地百姓,将他供奉为城隍神。如北京城隍杨淑山,明代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以刚正不阿而著名。因弹劾严嵩的十大罪状而被捕入狱,后为严嵩所害。北京的百姓就将他供奉为自己的城隍神;
  4. 第四类是行善的人死后成为城隍神,这些人通常在生前为本地的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人们为了纪念他,同时希望他在冥界也能够为老百姓做好事,就将他供奉为城隍神。如乌鲁木齐城隍神是陕西人纪永宁,相传嘉靖三十一年地震,曾捐资埋葬死者四十余人,多行善事,上天以其一心行善,封其为乌鲁木齐城隍之神。可见,城隍神作为城市保护神,老百姓希望能够得到他的保护,所以,城隍神都是由一些公忠正直的人担任。

29
10 月 2016
城市形成 邑庙初建

上海地区自唐代起就建有城隍庙。唐代,上海地区称为华亭县,在当时华亭县的西面建有华亭县的城隍庙。

  •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为华亭府,翌年,改称松江府。华亭县城隍庙也随之改称松江府城隍庙。由于缺乏历史资料,松江府城隍庙中供奉的城隍神是谁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根据传说,华亭县城隍庙内供奉的城隍神是汉代刘邦的大将纪信。
  •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县建立。当时,由于上海县城的规模并不大,因而县内并未修建自己的城隍庙,城内居民祭拜城隍神是到城郊的淡井庙(现位于上海市永嘉路十二号)去祭拜松江府城隍神。
  • 明永乐年间,随着上海县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内居民人数不断增加,出城祭拜城隍神多有不便。于是,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当时的上海知县张守约将上海城内供奉金山神主博陆侯霍光的金山神祠改建为上海城隍庙,供奉上海城隍秦裕伯。

29
10 月 2016
善信修庙 几经沧桑

自道光以后,内忧外患相乘,中国社会进入了百年的动荡时期,这时的上海城隍庙也是步履艰难,屡遭兵燹和火患。

  •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军攻陷吴淞,6月19日占领上海城,以上海城隍庙为驻地,占据五日,庙内被破坏一空。
  • 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首领刘丽川在上海发动起义,以城隍庙西园(豫园)作为其指挥所,共占领了十八个月,加之清军攻破上海城以后,在上海城内展开激战,城隍庙庙宇以及西园又遭受重大损失。
  •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进攻上海城,清政府“借师助剿”,进入上海城的外国军队驻扎在城隍庙的西园(豫园),将豫园内的兰景破坏殆尽。等到英法军队撤出以后,城隍庙内破败不堪。
  • 同治四年(1865年)、七年(1868年),因上海城隍庙经过三次兵燹之后损失巨大,庙内破败不堪,园内景致全无,决定重修。当时,上海知县王宗濂,巡道应宝时先后倡捐修葺庙宇。经过十个月的修复,城隍庙焕然一新,恢复壮观景致。
  • 光绪十九年(1893年)上海知县王承暄募捐头门、二门、辕门大殿以及戏楼鼓楼等,城隍庙的庙宇建筑更为壮观。同时,庙宇的重建,上海城市人口的增多,使城隍庙的香客和游人也日渐增多,商业店铺的数量也不断的增多,上海城隍庙地区成为当时上海城中最为繁华的地带。
  •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漕运颁悬“保釐苍赤”匾额。
  • 清宣统元年(1909年)知县李超琼募捐重修大殿寝宫。
  • 民国十一年(1922年),城隍庙大火,由公款公产处负责重修。
  • 民国十三年(1924年)7月15日,城隍庙失火,大殿全部为火所毁。二年后重建,由公利打样公司设计,久记营造厂承包建造,从1926年4月开工,历时20个月,于1927年11月竣工,建成全部钢骨水泥的仿古大殿,辉煌壮丽,为上海所未曾有。

随着上海地区人口的不断增加,城隍庙地区商业的繁荣,一些不法商人见有利可图,决定借重修城隍庙大殿的时机,取得对城隍庙的控制。加之自1842年以来,上海时局动荡,一场大火更是雪上加霜,庙宇难以维持。

  • 1926年2月5日,由秦砚畦、叶惠均、黄金荣等自行组成邑庙董事会管理城隍庙,撤消了原来由住持道士管理庙宇的传统制度。
  • 1930年6月30日起,又改为由董事会雇佣道士担任住持的方式管理城隍庙,各殿也采用“投标”的方式交各个中标人承包经营。于是,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上海城隍庙在管理体制上暂时失去了道观的特点。
    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城隍庙作为难民区,接受无家可归的难民入庙居住,庙内再次遭受重大破坏。待得上海局势略微稳定以后,难民开始逐渐离开城隍庙,城隍庙方恢复部分香火。

29
10 月 2016
社会动荡 庙宇艰难

自道光以后,内忧外患相乘,中国社会进入了百年的动荡时期,这时的上海城隍庙也是步履艰难,屡遭兵燹和火患。

  •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军攻陷吴淞,6月19日占领上海城,以上海城隍庙为驻地,占据五日,庙内被破坏一空。
  • 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首领刘丽川在上海发动起义,以城隍庙西园(豫园)作为其指挥所,共占领了十八个月,加之
  • 清军攻破上海城以后,在上海城内展开激战,城隍庙庙宇以及西园又遭受重大损失。
  •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进攻上海城,清政府“借师助剿”,进入上海城的外国军队驻扎在城隍庙的西园(豫园),将豫
  • 园内的兰景破坏殆尽。等到英法军队撤出以后,城隍庙内破败不堪。
  • 同治四年(1865年)、七年(1868年),因上海城隍庙经过三次兵燹之后损失巨大,庙内破败不堪,园内景致全无,决定重修。当时,上海知县王宗濂,巡道应宝时先后倡捐修葺庙宇。经过十个月的修复,城隍庙焕然一新,恢复壮观景致。
  • 光绪十九年(1893年)上海知县王承暄募捐头门、二门、辕门大殿以及戏楼鼓楼等,城隍庙的庙宇建筑更为壮观。同时,庙宇的重建,上海城市人口的增多,使城隍庙的香客和游人也日渐增多,商业店铺的数量也不断的增多,上海城隍庙地区成为当时上海城中最为繁华的地带。
  •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漕运颁悬“保釐苍赤”匾额。
  • 清宣统元年(1909年)知县李超琼募捐重修大殿寝宫。
  • 民国十一年(1922年),城隍庙大火,由公款公产处负责重修。
  • 民国十三年(1924年)7月15日,城隍庙失火,大殿全部为火所毁。二年后重建,由公利打样公司设计,久记营造厂承包建造,从1926年4月开工,历时20个月,于1927年11月竣工,建成全部钢骨水泥的仿古大殿,辉煌壮丽,为上海所未曾有。

随着上海地区人口的不断增加,城隍庙地区商业的繁荣,一些不法商人见有利可图,决定借重修城隍庙大殿的时机,取得对城隍庙的控制。加之自1842年以来,上海时局动荡,一场大火更是雪上加霜,庙宇难以维持。

  • 1926年2月5日,由秦砚畦、叶惠均、黄金荣等自行组成邑庙董事会管理城隍庙,撤消了原来住持道士管理庙宇的传统制度。
  • 1930年6月30日起,又改为由董事会雇佣道士担任住持的方式管理城隍庙,各殿也采用“投标”的方式交各个中标人承包经营。于是,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上海城隍庙在管理体制上暂时失去了道观的特点。
  • 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城隍庙作为难民区,接受无家可归的难民入庙居住,庙内再次遭受重大破坏。待得上海局势略微稳定以后,难民开始逐渐离开城隍庙,城隍庙方恢复部分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