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11 月 2020
上海在南宋末年形成市镇。到明朝中叶,城内已形成南北、东西纵横交叉的街巷系统。县署东西两侧辟出三牌楼街和四牌楼街两条南北干道。
明代增设15坊,为抵御倭寇侵扰,还建筑了周长9里的城墙 。至此,县邑形成以县署为中心,东、西门为轴线,城墙环围的城市基本框架。清代,上海城内街巷如网,太平街为最宽阔的大街。城外黄浦江沿岸也是街巷纵横,主要街巷有11条。上海的老城厢,已经是颇具规模的江南水乡城市了。
老城厢的地名各式各样,哪怕现在看来平淡无奇的“吴家弄”、“薛家弄”、“姚家弄”等等,每一种姓氏后面,也都含有典故。而作为旧时上海居民信仰的中心,老城厢地区也有一些以寺庙、宫观名称命名的街道,所谓“佛仙宫馆,鳞次栉比”可见一斑。试举几例:
药局弄,东起巡道街,南至乔家路, 以药王庙道观而命名,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曾重建药王庙,后改建成公房。至今遗留有旧上海最大的慈善机构同仁辅元堂和派报业同业会的遗址。
沉香阁路:旧校场路至侯家路,沉香阁是上海著名的佛教比丘尼道场。
青莲街,北起人民路,南至方浜中路。清宣统三年(1911年)筑北段,民国2年(1913年)筑南段,当时以青莲庵得名。现在边上是上海著名宫观白云观。
蓬莱路,东起鸳鸯厅弄,西至中华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填半段泾、杨家桥浜、运粮河浜筑路,以蓬莱道院得名。
巡道街,此处原有一座道观“水仙宫”,供奉纯阳祖师吕洞宾,巡道街原名瞿家湾,后名水仙宫前街,再改为“巡道街”,与水仙宫不无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老城厢所在的黄浦区,曾名南市区,而在50年代还有一个名字:邑庙区。其得名,就来自于上海城隍庙的别名——邑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