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Blog Type 1 (Full Width Image) and Sidbar

16
10 月 2020
【走进道教】为啥历史上中医名家多为道士?

历史上,道教与中医渊源深厚,在中医发展史上,不少著名医家深得道家文化的精髓,与此同时,在道教仙真中也产生了不少中医大家,例如东晋葛洪祖师,当代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研究而获诺贝尔医学奖,就是受启发于葛洪医著《肘后备急方》,除了葛洪祖师外,还有陶弘景祖师、孙思邈祖师等等。

为什么历史上中医大家多为道士或者对道文化有深厚造诣呢?

这个问题不仅今天有人想到,清末民国初年同样也有人问。当时被称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的中医名家张锡纯这样回答:“《内经》与《丹经》皆始于黄帝。然《内经》为世俗共用之书,故其书显传于后世。《丹经》为修士独善之书,故其书秘传有专家,所谓教外别传也。”

他所说的《丹经》意指介绍内丹修炼的典籍,主要有《阴符经》、《周易参同契》、《悟真篇》等,这些实际上就是道教的重要经典,也可以说张锡纯认为之所以很多中医大家多为道士是因为中医与道家同源。

这里,小编总结了几点关于中医和道家同源的佐证。

首先,“阴阳五行”是道家和中医的共同核心理念之一

明代著名医家兼道士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五行通论》中讲“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中医应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身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的思维模式“取象比类”、中医的治则治法等都离不开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这是中医学界的通识。

而阴阳五行之于道家的关系,相信就不用小编我多说了吧?

其次,道家“治未乱”与中医“治未病”遥相呼应

《道德经》中讲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也就是说,当问题细微之时,要及时化解,不要等问题变大。

而“治未乱”这一哲理也体现在中医治疗上,也就是“治未病”。

如:“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理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椎,不亦晚乎?”。这也构成了中医最大的一个特点,即强调主动预防疾病。

其三,道家“清静无为”是中医倡导“恬淡虚无”的先声

道家提倡清静无为,《黄帝内经》中沿袭了这种“自然无为”的哲理和“节欲”观点,认为通过“治神”,使精神意识保持“恬淡虚无”的状态,是防病治病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说,按照“恬淡守静,内敛不争”来进行自我修炼,是能收到预防疾病的效果的。

还有,道家“人法自然”与中医“顺应天时”两种观念的对应,中医一些治疗手段也和道家关系紧密,如导引、针灸等等。

总之,中医发展史上的名家大都受到道家文化的熏陶,甚至很多人本身就是道士,而他们之所以在医药事业上能做出巨大成绩,与他们深得道家文化之精髓有着莫大关联。

随着《中医药法》的颁发,中医迎来了春天,当我们在讨论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时,应该看到道家对中医发展影响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更清醒地全面认识中医,才能为中医在日后的振兴中提供文化支撑。


15
10 月 2020
【走进道教】清末大太监发现的一件道家宝物

昨天聊到故宫博物院,我们都知道其中的藏品可谓多如牛毛、弥足珍贵,尤其是在明清两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封建统治者们把各地敬献来的宝物都藏在故宫中。

清代,慈禧太后就曾经得到过这样一件道教“宝贝”,可惜“老佛爷”不识货,有眼不识泰山,误将其视为一副普通山水画,多亏了一位大太监,才使得这件道教宝物不至明珠蒙尘。

这件宝物便是“内经图”,也被称为内景图。

道书记载,此图为道教丹道功法、百日筑基之秘要,长期习练甚至可羽化飞升。

而发现这件宝物的大太监也非凡人,便是道教全真龙门派分支霍山派祖师大太监刘诚印。

刘诚印事迹碑熟悉历史的小伙伴们都知道,慈禧身边曾经有过几位著名的大太监,像安德海、李莲英等等,同为大太监的刘诚印虽然不为民间大众知晓,但也同样声名赫赫,是慈禧身边的红人。

据传,有次刘诚印在白云观高松山斋中整理经卷,无意间在墙角发现了一幅旧画,乍一看绘有高山、流水,但整幅图的构成却颇为“诡异”。

刘诚印自幼儒道兼修,对道教知识颇有建树,细看这幅古画后,他马上断定这绝不是简单的山水图,而是道家修炼内丹的秘术——内经图。

随后,刘诚印把宝物带进宫内,打算呈现给慈禧太后,可惜慈禧太后看过“画”后,只新鲜了两天就扔到一边,此后一直尘封在宫中“如意馆”内。

慈禧不识货,可刘诚印却知道这件道家宝物的重要性,他凭借自己在宫内的身份,筹措资金,推动内经图的雕版印刷,传与白云观中道士以助修行。

刘诚印刻印《内经图》

内经图能够流传到今天,刘诚印功不可没。

那么,内经图为何被称为道家宝物呢?

原来,内经图所画虽为山水景致,却以养性炼生为基础,将整个人体比作昆仑山,顶门为山顶,脊柱为山道,图文并茂的详解道教丹道修炼、百日筑基等秘要功法。

内经图代表了道家静修思想与技术的真谛,其廋辞、谜词、隐语在图示与论述上大量出现,更是道家宋明以来的典型风格。即便到了今天在学术界和宗教界仍有深刻影响,为儒释道三家修持所推崇。

从医学角度来看,内经图则是一张人体内脏的解剖图,展示出人体解剖、内脏等关系。

最后,道教丹道修炼在很多人眼中仍然十分神秘,但很多养生专家对其增强体力、抵抗疾病、延年益寿等均持肯定态度。

而内经图其中的瘦词隐语至今仍未能被完全参透和理解,还需我们道门后人更加努力。


14
10 月 2020
【走进道教】城隍庙的照壁,可是大有讲究的!

许多到上海城隍庙进香、游览的善信,都会留意正对山门的一面照壁。很多善信会问起,照壁和这照壁上刻画的神兽,究竟有什么寓意呢?

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附加于大门内外的装饰性墙壁,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墙面的装饰可以造成对景效果,还可以烘托气氛,增加住宅气势,著名的照壁有故宫的九龙壁、中南海新华门内的为人民服务照壁等。道教对照壁的用途有着更深的解读,认为照壁可以藏风聚气,还有辟邪的功能,因此往往一些大的宫观山门前都建有照壁。

上海城隍庙山门前的照壁和旗杆始建于宣统元年(1909),由知县李超琼募捐修建,后历经多次重修,城隍庙山门与照壁、旗杆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气宇轩昂的庙前广场。高耸的旗杆上,杏黄旗招展,宣示城隍尊神的赫赫神威。

上海城隍庙照壁正面中间的青砖浮雕“犭贪(音tan)吃太阳图案”,图中神兽鹿角,狮尾,牛蹄,龙鳞,就是传说中的“犭贪”。民间流传有“人心不足蛇吞象,  犭贪心不足吞太阳”的传说,说是神兽“犭贪”能吃掉各种邪恶的东西,后来因为吃得多了,越吃越贪,就吃尽了各种珍珠宝贝,可是它还不满足,太阳在东海升起,“犭贪”就奔入东海想去吃太阳,结果被淹死在海里。上海城隍庙照壁上采用“犭贪”的造象,意在告诫世人,不能贪得无厌。

在主雕像“犭贪”的四角,是蝙蝠造型的雕像,寓意为“福”。左边是仙鹤的雕像,是长寿的象征;右边的雕像是鹿衔灵芝,在道教仙话中,鹿也是长寿吉祥的动物,鹿和鹤常常作为寿星南极仙翁的坐骑出现,灵芝更被认为是能够令人长生不老的仙草。照壁背面的青砖浮雕图案,中间是三只羊,以谐音寓意“三阳开泰”。“泰”字也是很有来头的,这里的“泰”是周易的卦名,含意是万事亨通。中国传统民俗以三阳开泰作为岁首称颂的吉祥语,表示阳气生长,阴气渐消,冬去春来,生活和事业都会越来越好。“三阳开泰”的左边是盆花,代表花开富贵;右边是宝瓶插戟,戟头挂磬,以谐音表示“吉庆平安”。

“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城隍庙的照壁警贪宣教化,您是否感知到了呢?


13
10 月 2020
【走进道教】我想信仰道教,可是不是要吃素啊?

前几天,小道士我和大家分享了一条关于大闸蟹的推文。【走进道教】知道吗?你爱吃的大闸蟹,经过道长们加持哦

推文里很多大闸蟹的图片,引起一些吃货小伙伴的极度舒适感,留言点赞太多,都没敢让大家上墙…

但是,也引来些朋友的不同意见,说认为这有悖于道教教理教义,看完文章后不舒服。

有句老话“真理越辨越明”,这其中的“真理”,也可以理解为大道。

道祖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

小道士我认为:世间未必存在能够口传身教适合普罗大众每个人的绝对真理乃至大道,但不妨碍我们通过相互讨论来探求寻找真理或大道的方式与手段。

如果我们的方式与手段正确了,我们离真理或者说大道便会越来越近。

从大闸蟹说起,进而便是信奉道教是不是只能素食这个命题。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清楚目前道教主要分为全真和正一两派。通常来说,全真道长们推崇素食,而正一道长们则在初一、十五和重大道教节日期间吃素,之所以产生如此差异,与两派修炼法门、戒律等有关,并无高下之分。

今天,咱们重点聊一下,作为道教普通信众需不需要吃素的问题。

首先,道教提倡寡欲而不是完全的禁欲。

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中开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欲望本身并无过错,甚至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正因为对欲望的不断追求。如人类希望走路迅捷,就导致代步工具的发明出现,人类追求彼此联系的畅通,就促进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等等。

追求美食也是一种欲望,只要不过度不浪费都是不违反道教基本教理教义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信仰道教的普通信众吃素或者吃荤随缘而定,并无相关的戒律约束。

其次,普通信士可以效法正一派道长在宗教节日吃素。

作为道教普通信众来说,由于身在红尘中修炼道心,很多世俗应酬必不可少,完全吃素会给身边人带来不少的麻烦,即使在家中,也不能因为自己吃素而强求他人,但确实可以用信仰指导荤素搭配的科学饮食习惯,建议家人逐渐合理减少肉食品的食用量,并尝试在初一、十五等道教节日中素食。

对一个修行人而言,戒律是对自己的要求,但不能把戒律作为道德利剑指向他人。

第三,道教素食的真正含义。

南华真人在《庄子》中为我们后辈道教徒提出了“心斋”这一概念,也就是说南华真人推崇的真正素食是指心灵、精神层面的斋戒。

生活中,我们常见一些人,貌似虔诚,每逢初一十五都到寺庙烧香,可在日常生活中却搬弄是非、睚眦必报,一副小人之态。

如果放在吃素上面,他们就是嘴上从来不碰荤食,但心里却装满了肉的人。

最后,素食的确有利健康,但也不应把素食功效无限放大,什么素食延年益寿、青春永驻甚至增长智慧脱胎换骨等等就有些过犹不及了。

否则,牛羊等食草动物岂不是早就位列仙班?

一句话总结,在吃素的问题上,但凭内心,无需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