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Blog Type 1 (Full Width Image) and Sidbar

21
8 月 2020
我们倡议—— 敬天惜粮 勤俭节约 重粟惜福 积功累德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粮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源头,

拥有足够的粮食,

才能养育更多人口,

科学、文化、艺术等等才能蓬勃发展。

浪费粮食,就是消耗生命。

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

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

珍惜盘中餐,

狠刹浪费风,

总书记金玉“粮”言中,

是对一粥一饭的珍惜,

是对半丝半缕的重视,

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

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

道教文化中,素有“十方供养,来之不易,无功享受,惟恐罪过”一说,故道众每餐前,常默诵供养咒,饭毕持结斋咒,以法界人天,普同供养。

正是:一念纯真金可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道教诸多典籍中,常劝解世人爱惜粮食,重粟惜福。

《三官经》言“不敬五谷,秽污遭践”;《关圣帝君觉世宝训》“轻弃五谷,不报有恩”;道祖老子更是将“”列为三宝之一,平增对万物的慈悲之心和对粮食的重粟之情。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上古之人所以长寿,其奥妙在于知“道”,即明白“道法自然”,懂得与四时偕行,善于运用术数之法,饮食有所节制,起居有常规,当动则动,当静则静,不妄作为,以保证形体与精神美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不会中途夭折,活到天年。

是以,古圣人常告诫我们需饮食有节,不妄作劳,重粟惜福,善小当行。

当下,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今年夏粮再获丰收,创历史新高,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更加夯实。但我国粮食产后损失浪费问题仍不容小觑,不仅浪费了大量宝贵的社会资源,更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

为此,上海城隍庙向广大道教徒及各界朋友发起倡议: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敬天惜粮,勤俭节约,重粟惜福,积功累德。
古往今来,敬天惜粮、勤俭节约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重粟惜福、善小当行,亦是道教文化留给我们的训格之言。

恪守之,慎行之。


20
8 月 2020
【走进道教】聊聊道教科仪法事中的“上表”

常到庙观中的信众或游客一定会发现,道长们每每在做完科仪法事前都要焚化一个四四方方的纸筒,里面还好像装了一张写满了字的纸,纸筒焚化后,香烟缭绕,焰烬冉起,径达九霄之上。

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道教科仪法事中常见的“上表”。

“上表”,也称为“进表”、“打表”等,那个四四方方的纸筒叫做表筒,里面写满字的纸就是道教疏文,又称文疏。

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上表”就是道长们凭内修外炼等将信众所祈求之事禀告给上天,而表筒就仿佛是公文袋,那张文疏也就是公文。

在道教中,“上表”所用文疏的要求和禁忌很多,记得有一年春节期间小道士我在值殿,曾经有信众想请份太岁文疏,却误会了文疏的含义,而直接问我“请问在哪里请太岁文殊菩萨?”

一秒疑问和尴尬后,我领悟到,很多对我们道士或者道教内部习以为常的小知识点其实正是我们日常最需要反复向信众普及的道教常识。

拿“上表”所用文疏来说,不同事由、不同宫阙、不同神灵写法都不一样,主要分表文、疏文、符文、官文等格式,通常都在道教科仪中随金箔焚化呈给神明,以示恭敬。

据传,“上表”最早起源于东汉正一盟威道时期,但目前上表科仪大致从明代沿袭下来,有悠久的传承历史,道乐优美,罡步精湛,节奏跌宕起伏,因此,除却道教信仰层面还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

不过,我们也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能依靠道教科仪法事中“上表”途径来祈求神明解决,不少人对此都有种误解,认为自己出了香火钱,请道长们做场科仪上个表解下厄便能万事大吉,以俗世中所谓“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来妄图与神明交易,这是极不正确的想法,若真能如此,那岂不天下大乱?

道祖老子在《道德真经》中开示众生:天道无亲,唯与善人。

当我们向神明申文奏表之后,更需要时刻审视自己言行,结交善缘、多行善事,一者答谢神恩,二者积累福报。

所以,仅向神明表达祈福解灾的愿望,而不愿身体力行积功累德,就算能解当下之急,过段时间仍会重蹈覆辙,也正如《太上感应篇》中所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18
8 月 2020
【走进道教】传统民俗中的“魁星踢斗”有什么含义?

七夕佳节临近,在上海城隍庙七夕佳节的“拜月老•顺姻缘”法会活动中,除道教科仪法事外,还有很多丰富的民俗活动,其中有一个环节为“魁星踢斗”,也称“魁星点斗”,引起了很多朋友的好奇,纷纷询问魁星到底是什么神明?怎么看着有点吓人?这“踢斗”又有什么来历呢?

七夕法会资料图片

魁星是道教信仰和民俗传说中除文昌帝君之外另一位主宰文运的神明,为我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也称“奎星”。

最早在东汉纬书《孝经援神契》中便有“奎主文章”一说,历来被文人墨客们视为主管文章兴衰、官运起伏的神明,可谓是当年的科举考试之神。

道教魁星信仰兴盛于宋代,长期以来,几乎每个城镇都有魁星楼、魁星阁,由于旧时科举制度为改变阶层唯一通道,所以各家各户都盼望子孙能够金榜题名,在每年农历七月七日魁星诞辰时,文人墨客们都会去各地魁星楼、魁星阁等庙观礼拜魁星,以祈求魁星保佑科举顺利,功名有加。

因此,七夕夜礼拜魁星是古人尤为看中的道教信仰与民间习俗之一。

承载士人梦想的魁星楼

可魁星老爷为什么看起来有点吓人?

这个吗,人不可貌相,何况是神明?我们不能以外表论英雄,像另一位道教神明钟馗,也是容貌不敢恭维,但同样神威浩荡。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魁星之所以一副张牙舞爪的形象,是源自魁星的“魁”字,“魁”本意为居首、第一位的,可拆为“鬼”和“斗”二字,所以,民间工匠雕造或绘画魁星神像时,望文生义便塑造成面目狰狞的模样,往往单足立于鳌头之上,另一脚翘起,脚上置斗,一手执笔,一手捧印或令牌。

魁星单足立于鳌头之上,也就是独占鳌头,这来源于古代科举后,皇帝会依例在宫殿门前台阶上召见金榜题名者,其中状元所站立的位置,正好位于台阶鳌鱼鱼头浮雕上,因此,独占鳌头寓意高中状元或占据首位等等。

宋代人周秘在《癸辛杂识》中有当时考中状元,朝廷“送镀金魁星杯柈(盘)一副”的记载。明朝人陆深也在《俨山外集》中描述了士生们在座右贴魁星图和考场出售魁星像的热闹场面。

这些都表明文人书生们希望魁星护佑,能够“魁星踢斗,金榜题名”。

时至今日,民俗中,魁星踢斗依然具有祈求神明护佑,祈盼学业、事业丰收的美好含义,所以上海城隍庙七夕法会活动中,特别设置了这一环节。

愿我们重重踢向米斗的那一脚里,能够踢出一个美好未来。


17
8 月 2020
【走进道教】我们拜的道教神仙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前几天,我们聊过进入庙观后该拜哪位神明,反响不错,但因此也有小伙伴询问,那为什么像道教啊,佛教啊,怎么会有这么多位神明?

其他宗教,暂且不说,今儿咱们就聊聊我们礼拜的这些道教神仙们都是从何而来的。

对此,有学者认为道教神仙来源于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等等。

同时,学界认为每个宗教都需要面对人生终极问题,也就是探讨人的生与死,为人死亡以后拿出一个解决方案,而大多宗教因为人生种种困感无解,种种痛苦无法消除,便把希望寄托到彼岸——人死之后,彼岸世界是未知的,因而充满神秘色彩,也为宗教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于是,不管是一神教或多神教,神灵的产生必不可少,这也可以简单说成是学界对于所有宗教神灵来源的看法。

但我们道教界内部从信仰角度来看,却又不尽然了。

尤其不同的是道教不仅仅把希望寄托到死后的彼岸世界,更为重视生命存续的当下,并且认为人可以通过各种修炼实现长生不老,也就是成为神仙。

纵观道教神仙体系中,通过自身修炼而成仙的人有很多,如以吕祖吕洞宾为代表的八仙、玄天上帝真武祖师、祖天师张道陵等,均为通过自身努力修炼而成为神仙的普通人。

除了通过修炼可以成仙外,道教还有种说法叫功德成神,即普通人依靠为天下苍生或一方百姓谋求福祉,因累积功德也能成为道教神仙,让人感慨的是,哪怕这些人自身并没有道教信仰也不妨碍其成为道教神灵,充分体现了道教“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万物玄同观念。

大道就在这里,你信不信,他也在这里,而你就在其中。

因功德成神的著名道教神仙有关圣帝君关羽,各地的城隍老爷等等。

上述这些道教神仙都是普通人通过自身努力修炼或者累积功德无数而成,过程可谓艰辛异常,道门谓之后天神。也有些道教神仙是先天神灵,这就不得不服气了。

例如三清祖师爷,本就是大道化身,自然与道合真,这类神灵数量较少,但个个是创世元神,上古仙真,道门谓之先天神。

除了上述神仙来源外,正统道教中还有一些数量不多但也影响较大的神灵,如龙虎山天师府中已成仙果的狐仙等等。

总的来说,道教神仙和其他宗教最大不同处就在于由人修炼而成的神灵所占比重极高,这也验证了道教长生久视仙道贵生的教理教义。

同时,在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将神仙分为六等: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晋代葛洪祖师在《抱朴子内篇.论仙》也将神仙分为三等:天仙、地仙、尸解仙。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又把神仙分为七阶:玉清、上清、太极、太清、九宫、洞天、太阴。

可见,修仙之路也类似今天的考职称,要一步一个脚印从基层慢慢做起。

最后,常会有信众游客将道教神仙和其他宗教神灵做类比,比较法力比较境界等等,这是不正确的,道教神仙信仰与其他宗教神灵体系都自成一派,无法相互比较。

就好像我们能说李诞的脱口秀比马云讲得好?

拜托!大家不是一个圈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