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Blog Type 1 (Full Width Image) and Sidbar

22
11 月 2019
【走进道教】小雪时分,澡雪精神

从来没有这样一个汉字,诗意盎然、浮想翩翩。

能做人名,

从70后到90后,肯定曾经认识过一个叫雪的女孩子。

又能做天气,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还能做节气,

小雪大雪联袂而至,寓示隆冬即将到来。

小雪,十月中,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雪还未盛。雨遇寒,将霰为雪。雨凝先为霰,霰成微粒,霰为霏,飞扬弥漫为小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进入该节气后,在我国广大地区,寒冷的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北方气温下降,不少地区已经开始降雪,但降雪几率和雪量都还较小,故称小雪。

在上海,“小雪”节气正处于由深秋转向初冬的过渡时节,逐渐进入气象意义上的冬季。此时阴气下降,阳气上升,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不过,虽名“小雪”但降水仍以降雨为主,按常年经验,上海每年的第一场雪通常要到1月上旬。

在《南华真经》中,记录了一段孔子问道老子的对话。

“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老聃曰: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

孔子说:今儿不忙,请教下这大道到底是什么呢?

老子看着孔子,回答说:先持斋戒、清静身心、拿雪洗洗澡,打破成见后,我再把大道的轮廓描述给你吧…

这便是成语“澡雪精神”的出处,今天,我们再谈这句成语时,用以雪洗澡来强调清净神志,借用雪这种大自然馈赠给万物的纯净之物来去除思想、意念中的奢望和杂欲。

生活中,我们常常把自己的界限当作世界的界限。

澡雪便是打破自己界限的好方式,达到放空自己,去除成见,保持神志和思路真一不二的目的。

生命的修行从来没有早晚,就在此刻开始,一切都来得及,澡雪精神、放下过去、放下自我、回归空杯心态,加倍努力、身体力行,循序渐进,做更好自己。

小雪时分,澡雪精神。


21
11 月 2019
【走进道教】为什么老一辈人常告诉年轻人要“多积阴德”?

生活中,常会听到老辈人说多积点阴德这样类似的话,阴德到底指什么?又为什么要多积阴德?

道祖老子在《道德真经》中告诉我们:万物负阴而抱阳。即万物都由阴阳构成,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所谓的“德”也有阴阳之分。

《了凡四训》中,简要讲述了“阴德”和“阳德”的区别:“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

也就是说,你做的好事完全显露出来,别人都知道,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都报道出来,这就是阳善,即阳德;而如果你做的善事没有人知道,你自己也没有刻意去告诉他人,这就是阴德。

阴德和阳德间区别很大,我们都说积阴德,而不强调积阳德,就是因为两者有别。

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

在道教信仰中,阴德是别人都不知道的,它就积在那里,别人抢不走,夺不去,偷也偷不走,永远都是你的,越积越厚,无形中的福报非常殊胜而且长远,子孙后代都得以承负。

阳德就不一样,现实生活中做了好事,大家知道后,自然会引来俗世的名声和赞誉,例如生活中常见的送锦旗、发奖金,或者当榜样等等,这福报便消耗掉了。

所以说,阳德是随修随报,享的是名声和赞誉。

但是,出名未必是好事。

尤其是这个时代,很多人通过包装、炒作等方式获得知名度,实质目的却是金钱,譬如现在良莠不齐的网红产业,一些人即使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但没有真实的德行支撑,即使也做过一些好事善事,可名过其实,常会如《易经》中所言“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正是因为阴德和阳德的这些不同之处,所以老辈人常教导年轻晚辈要“多积阴德”。

现实生活中,累积阴德也不难,像古人一样,筑桥铺路、急难救助是积阴德;功成不居、不称己善、不扬人过更是阴德;见人危急,勇于搭救,甚至是随手捡起地上垃圾,使人不致滑倒,也都是阴德;乃至于给人喜悦的面容,令郁闷者一笑解千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心、用心、热心,让领导者安心、同事们欢心,都是在积阴德。

在道教经典中,还有一部专门劝人行善积阴德的典籍,叫《文昌帝君阴骘文》,经中记载,只要常积阴德,即使孤身一人、无人知晓时也从不做坏事,那么以文昌帝君为代表的诸多道教神明就会暗中保佑,赐予福、禄、寿。

不过,虽然老一辈们常告诉我们要多积阴德,但时至今日,我们在注意累积阴德的同时也可以适当累积阳德,即通过一些发声渠道将好人好事描画出来,达到鼓舞大众行善、扬善,驱动社会更加美好的目的。

如果让小道士我来说,那就是:阴德阳德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20
11 月 2019
【国学讲堂】饭桌上的老规矩,你还能记住几个?

秦末汉初,大佬刘邦有三个小弟,分别是郦食(yì)其(jī)、陆贾和朱建,三人有着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辩才无碍,简直能把活人说死,把死人说活。

后来,司马迁作《史记》时,一琢磨,这三位都是奇葩说冠绝一时的嘴炮,干脆合在一起写吧,于是就有了《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其中,在记录郦食其的故事时,留下了这句我们都知道后半句,但对前半句不咋了解的千古名言:“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理解起来很简单,君王以老百姓为国家的根本,老百姓则以粮食为日常生活的根本。

前半句小道士我不多讲,这后半句确实是写出了饮食方面对于咱们国人而言的重要性。

越看重的事情越需要仪式感。

所以,除了像长辈先动筷、筷子不要乱翻等外,饭桌上的老规矩其实还很多。

规矩一,吃鱼不说“翻”

古时,沿海地区的渔民出海经常会遇到台风等恶劣天气,被风浪将船倾翻,失去生命。而整条的鱼形状像船,“翻”鱼就像翻船,这是不吉利的,为了讨个口彩,平时都不说“翻”,所以吃鱼时没有翻过来的,应该把鱼从头开始倒转一面,叫做“掉头”,取意安全回来。

规矩二,添饭不说“要饭吗”

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家里来客人留下吃饭时,当客人吃完一碗饭后,本来好心为客人添饭,结果随嘴说了一句“还要饭吗”?等客人走后会被家长一顿教训…

切记切记,当想为别人盛饭时要说“添饭吗”而不是“要饭吗”。

规矩三,盘碗不用筷子敲

忌用筷子敲碗盒,因为用筷子敲碗又叫“讨饭筷”,指乞丐讨饭时常敲碗盆并伴有哀求声,所以敲碗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特别是在做客的时候,极易会引起主人的不满。

规矩四,筷子不许立插米饭中

传统习俗中,筷子直插在米饭中俗称“死人筷”,这个名称源自在给亡者上供品祭拜时的做法。

我国古代就有以食品祭祖的风俗,祭祖时,为使祖先灵魂进食方便,就在放满祭品的碗盆上面竖插筷子,因此,日常生活中如果将筷子竖插在碗、盆上,就犯了忌讳,还有一说,是因为竖插了筷子的碗盆象征香炉,意味着对神明无礼。

规矩五,吃饭不吧唧嘴

在相术中,对吃饭吧唧嘴这种行为,称为猪食,即像猪一样吃食,隐含其人嘈嘈切切,低贱愚笨之意。

在当代礼仪中,吃饭发出吧唧嘴的声音也会影响一起进餐人的食欲,让人觉得很烦很吵,没有素养。所以,父母们都会教育子女吃饭不要狼吞虎咽,更不能有吧唧嘴等坏毛病。

规矩六,吃饭要扶碗

祖辈老话这样讲:吃饭要扶碗,不扶苦一生。

因为粮食来之不易,吃饭时用手扶着碗,一是对食物的尊重,二是避免食物洒出来造成浪费。同时,吃饭“要以食就口,不要以口就食”,即人在吃东西时要把食物拿到嘴边吃,而不要把嘴巴凑到食物上去吃。

今天,随着时代的革新,很多旧时的规矩都已经被现在的年轻人所遗忘,可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即便我们无法逐一去遵守每条老规矩,但也要明白其后蕴含的道理。

更要明白,正是这些生活中似乎微不足道的规矩构成了我国数千年社会发展的伦理基础。

尊重老规矩,某种程度上,就是守住了我们的根。


19
11 月 2019
【道教养生】道家养生小法门,让你从脚到头快速暖起来

昨天开始,上海的天气明显变冷起来,寒冷对人体影响很大,冬天已到,适宜抱团取暖。

可恨我们上海,南不南北不北…

又没有暖气又没有真南方的好天气…

怎样暖和身体?通常都有以下做法

1、进补有热量的食物
比如多食用一些温热食品,如羊肉等;尽量少吃寒性水果如梨等。

2、热水泡脚
在较深的盆中加入热水,浸泡几分钟之后,就会感觉到全身发热,这说明血液循环畅通后身体开始发热。当然也可以在泡脚过程中揉搓双脚,效果更甚。

3、进行有氧运动
慢跑、快步走、跳绳、打太极拳等,让身体各个部位活动起来,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但不建议过于高强度的运动,否则会“发泄阳气”,反而起到副作用。

4、按摩手脚心
经常揉搓手脚心,可以改善末端血管的微循环状况,并具有手脚温暖的效果,手脚变热,身体也会迅速暖合起来。

但是,如果仅仅有以上几点,小道士我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立志终生为信众服务的好微信小编,所以,道家养生小法门来啦!

这组道家养生动作源自大名鼎鼎的八段锦,为最后一式:背后七颠百病消。

当代人常感叹时间紧,没空锻炼身体,有时候就连八段锦这组种耗时很少的功法也不能坚持,那好,先学这最后一招吧!

准备动作

两脚并拢直立,指尖贴在裤缝上(风市穴处),目视前方。

两脚跟提起,头上顶,收腹提肛,两肩微沉,动作略停一下。

然后脚跟下落,动作很简单。脚跟提起放下,再提起再放下,这样一上一下做七次。

接下来呢?

没接下来,已经结束了,就是这么便捷。

不过,在便捷的同时,该掌握的要点一个也不能少:

抬脚跟时,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微微并拢,将两脚跟提起,感觉提到最大限度后,保持平衡,动作略停两秒。落脚时,两脚跟先微微下落,保持身体平衡,然后再颠足轻震地面。

注意整个脊柱,感受到头顶、脊柱、脚跟产生共振。膝盖松开不紧绷,下巴微微后收,有助气血畅达上下。久而久之,督脉畅顺的话,颠几下身体就会微微出汗了。

这组动作虽然简单,但若认真体会,做几组后就能慢慢觉察到气血源源不断向下肢运行,后背僵直紧绷的状况也会逐步改善,正所谓“圣人呼吸以踵”,同时也是传统武术理论中“脚为根”的一个应用。

如果说,您还没时间练,也没关系,平时可以在日常站立和行走多踮脚,再把重心落在脚后跟上。当采取这种姿势之后,会很明显的感觉到胸能自然地挺起来,很难驼背,下巴也自然内收了,从头到脚感觉很通透。

对一些经常自我感觉头脑不清醒、后背发紧、下肢发凉的朋友很有帮助。

平时也建议少穿前脚掌上翘的鞋子,脚掌上翘,会让脚心的涌泉穴处于一个发散的状态,不利于护住肾气。

一个小道家功法,就是生活中的一点小改变,但如果坚持,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大益处。

所以道祖老子告诉我们: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