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Blog Type 1 (Full Width Image) and Sidbar

07
5 月 2019
【走进道教】道长们做科仪时的“步法”,竟源自上古!

常来道教庙观的朋友们一定看到过道长做科仪,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法事或道场。

其间,坛场庄严肃穆,道长如法如仪,站在中间的高功法师在祷神作法时,常常“翩翩起舞”,会走起一种貌似奇怪的步法,咋一看有点儿像跳舞,还有点儿像功夫…

实则,这个步法被称为“步罡踏斗”,还因为相传是大禹治水时留下,所以又被称为“禹步”。

先秦道经《尸子》中这样记叙禹步的来源:“古时龙门未辟,吕梁未凿,……禹于是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其家,步不相过,人曰禹步。”

那禹步又是为何会成为道教科仪中道长们所用的步法呢?

原来,在道教神仙信仰中,大禹可不是一般“神”,在南朝高道陶弘景祖师的《真灵位业图》里,大禹居第三神阶中位“太极金阙帝君”之左,并有注云:“受锺山真人灵宝九迹法,治水有功。”,更被尊为三官大帝中的水官大帝。

正因为凭借着大禹在道教神仙信仰中的特殊地位,所以禹步也成为道教科仪道场中高功法师的必备技能。

此外,关于“禹步”的来源,还有很多种说法。

有人认为禹步是大禹创造的禁咒术,并非是对他走路方式的模仿;有人认为禹步的起源还要更早,大禹只是它的传承者而非创造者;还有人认为禹步其实跟大禹毫无关系,它来源于先秦时期巫祝们所跳的“跛舞”,但在传播中借用了大禹的威名。

不管怎样说,道教“禹步”的起源十分古老,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它甚至和咱们中华民族的形成有些关联: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认为,夏为龙族,而禹步是“一种独脚跳舞,本是效仿蛇跳”;还有其他学者认为禹步是对“蜥蜴步”的模拟,因为蜥蜴爬行时的特有形态是后肢不越前肢,也即“步不相过”,而蛇和蜥蜴,在学术界中都被认为是华夏图腾“龙”的原型。

如今,禹步或者说步罡踏斗,不仅仅在道教科仪法事中广泛运用,也因为其古老基因而吸引了更多关注。

就在2018年11月,“禹步——第12届上海双年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

在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和所有老传统老手艺等等一样,禹步这种神秘的步法也以道教信仰为载体而传承着。


06
5 月 2019
【道教养生】立夏:正气充足,邪不可入

今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从今天开始,就拉开了炎炎夏日的序幕,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来、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夏天里,人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莫过于”心静自然凉”。健康度夏,重点就在于”养心”。《黄帝内经》指出:”夏之月,此谓蕃秀,天地气多,万物华实。”入夏以后,眼看着一天天热了起来,路边的树木也枝繁叶茂,投下一片片浓荫。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阳光最为猛烈的夏日,人的心阳也最为旺盛,需要我们为心阳遮起一片”浓荫”,保持”心静”。

为心阳遮起一片”浓荫”

天气转热,人们会觉得烦躁、上火,食欲也会有所下降。立夏饮食,宜采取”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的原则,饮食应清淡,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平时应多吃蔬菜、水果、粗粮及酸味食物,比如山楂、西红柿、橙子等,增强消化功能和滋养肝脏的作用,常吃还可以降血压、软化血管、保护心脏。还要考虑到养护脾胃,多喝点稀粥等易消化的食物,以畅通气血。

此外,立夏有吃蛋的习俗,能预防暑天常见的食欲缺乏、身倦肢软、消瘦等苦夏症状。鸡蛋,性平,补气虚,有安神、养心的功能。鸡蛋不伤脾胃,一般人都适合,更是婴幼儿、孕妇、产妇、病人的理想食品,但不宜多吃,每天1或2个比较合适。白水煮蛋是最佳的吃法,未熟的蛋最好别吃。

总之,立夏之季要养心,为安度酷暑做准备,使身体脏腑功能正常,以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入”的境界。


04
5 月 2019
【正信阅读】怎样才是真正的积功累德?

宋朝的镇江太守葛繁,每天都做几件善事,四十年来从不间断。有人向他请教,葛繁说:“我没有其他的方法,只是每天做一两件利益他人的事。”

“其实很简单”,葛繁指着座位间的踏板说:“如果这个踏板放得不正,就会妨碍人,我就将它摆正;别人口渴,就请他喝水。这些都是利人之事,从卿相到乞丐都做得到,只有持之以恒地做,才是真正的积功累德。”


积功累德,字面解释就是积聚德业,累进功绩。德业不积就不会崇高,功绩不累就不会增大。所谓“天天积德,日日累功”,这是奉道修仙的必然之路。

积功累德就怕不肯发心去做,或是做到一半就中途停滞。所以发了善愿就要坚持,不可以因为吝啬钱财而中止,不要怕人讥笑而怀疑,不能因为安于逸乐而不愿奋发,不应该被私欲牵绊而犹豫,不要因为事大而怕难,不可因为善小而忽略,不能以事忙而推卸,不应该为了矜惜名节而不救。

积功累德必须不避嫌、不避怨、不因循、不间断、不鲁莽、不图报、不务名。凡是遇到任何善事的机会,都要积极从事、委曲成就,这样才是真正的积功累德。


03
5 月 2019
【走进道教】经文、符咒中的“敕令”是何意?

道教经文、符咒,乃至令牌上或者法师行仪中,经常出现“敕令”的字样。那么,“敕令”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符咒中的“敕令”

敕令:chì lìng,也写作”勅令”、”敕谕”、”法旨”。词典上的解释是指帝王所发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敕令”一词用于道教文书时,借鉴了这一层含义。不过,道教“敕令”发出的主体,不再是民间的帝王,而是尊奉的三清天尊,有两层含义,一是三清天尊下达的法旨圣谕,作名词用;二是符箓法篆书写的命令,作动词用。

有“敕令”字样的令牌

“敕令”常出现在经文、符咒,令牌和法师内秘中,结合法师的行仪之功,以天尊之神力招神遣将,祛压邪祟,可谓“神威赫赫”的特定之词。不过,世人不可随便称念这一词,以免冒犯仙真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