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Blog Type 1 (Full Width Image) and Sidbar

06
6 月 2017
【道教知识】什么是道教正一派的四大法坛?
何为“法坛”?

       道教“醮坛”之制,最早是正一天师创立的,晋永嘉年间第四代天师张盛再返龙虎山,于祖天师炼丹处建“传箓坛”,每于三元之日传授法箓,是为“正一宗坛”,印用“阳平治都功”玉印。东晋时上清派魏华存祖师的弟子杨羲、许谧在茅山创建了“上清宗坛”,宗坛九层,印用“九老仙都君印”。葛玄一派,经道祖降授《灵宝经》,由陆修静真人给以整理科仪,发扬光大,使灵宝之教大兴,这一派于江西清江县阁皂山,葛玄成道处传“灵宝经箓”建“元始宗坛”,用“元始宗坛印”和宋徽宗赐给的“元始万神”铜印。

经过历史发展,天师道融合上清、灵宝、清微、净明等诸道派形成正一派,正一宗坛、上清宗坛、灵宝宗坛、净明宗坛成为正一派的四大法坛,而全真派的法坛称为混元宗坛。

茅山四宝之“九老仙都君印”玉印

正一宗坛

       龙虎山正一宗坛 :龙虎山在今江西省贵溪市西南上清镇,为张天师家族世居之地。相传祖天师张道陵曾建草堂于此,居此炼丹者三十余年。晋永嘉年间第四代天师张盛再返龙虎,建祠堂于祖天师当年炼丹处,并在附近建立了传箓坛,每于三元之日传授法箓,是为正一宗坛之始。唐玄宗时于京城建授箓院,龙虎山置传箓坛。武宗会昌中(841—846)赐帑于龙虎山立宫,额其传箓坛曰“真仙观”。这是龙虎山最早的道教宫观。
宋代,该观屡经修缮,端平二年 (1235) ,又兴建了“三清”、“真风”等六殿、二阁三馆、二堂及方丈并左右道院等数百楹。景定年间建上清宫门楼,额曰“龙虎福地”并敕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为“观妙先生”,龙虎山掌教,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道观教门公事,主领龙翔宫。
元代,龙虎山天师道成为我国道教中心,总领三山符箓,改名为“万法宗坛”。后历经明清发展,天师府第堪称与曲阜孔府媲美于天地间,正一宗坛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扩大,成为如今正一派的祖庭。

天师府万法宗坛

上清宗坛

       茅山上清宗坛 :茅山是江南名山,上清宗坛的所在地,三山符箓之一。《洞天福地记》中,它是十大洞天的第四洞天,“句曲山,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金坛华阳之洞天,在润州(今镇江)句容县属,紫阳真人治之。”又为七十二福地之第一福地,“地肺山,在江宁府(今南京市)句容县界,昔陶隐居幽栖之处,真人谢允治之。”
茅山原名句曲山,以山形曲折得名。秦时曰华阳之天,山中群峰耸立,大者有大茅、中茅、小茅三峰。故又称茅山,三峰亦名茅峰。
茅山一直以来都是道教有名的道场,西汉时茅盈兄弟来居本山,行医学道,成道飞升后留下了后来的茅山道派。
东晋时候,南岳魏夫人 (华存) 的弟子杨羲、许谧在茅山建立了“上清宗坛”,道教中以经箓授受就是从他们开始的。
道教中有名的大师如:陆修静、陶弘景、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人都是上清派的法裔,所以到了唐代,上清派便发展成为道教第一大宗,声望隆盛,茅山也成为道教中最负盛名的名山。时至今日,茅山依然是道门圣地之一,上清宗坛的影响力将重现辉煌。

茅山上清宗坛

灵宝宗坛

       阁皂山灵宝宗坛(元始宗坛): 阁皂山,在今江西省樟树市,以山形如合、山色如皂得名。自汉以来,张陵、葛玄、丁令威皆有坛井在焉,故《寰宇记》谓为“神仙之宅”。《洞天福地记》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六福地,太极左仙公葛玄得道处。宋以后,朝庭允许授箓者,唯广信之龙虎、金陵之茅山与此三者而已。徽宗朝给“元始万神”铜印,至今用之。故道教中遵为“灵宝宗坛(元始宗坛)”,为有名的三山符箓之一。
宗坛所在之处,原名灵仙馆;隋时毁于火,再建草堂;北宋政和八年始赐名为“崇真宫”。崇宁三年 (1104)加赐“万寿”,淳佑六年(1246)又加为“大万寿崇真宫”。根据山志所记,它应当是宋代道教宫观中的第一大观。

如今的阁皂山“大万寿崇真宫”由正殿和厢房组成,坐北朝南,总建筑面积280余平方米,系1992年重建;正殿顶覆琉璃瓦,彩壁飞檐,四周青环翠绕,清幽恬静,是閤皂山中著名的道教宫观。

大万寿崇真宫灵宝宗坛

净明宗坛

       净明宗坛:在我国道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忠孝神仙”的教义宗旨融合儒道两家,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传统。净明道渊源于晋代许逊祖师,成为宋元间在江西南昌兴起道派中一支重要道派,在江西以及江南广为流传,至今仍广泛影响江西的民风。它以“忠孝廉谨,宽裕容忍”八字要义为准则,体现“净明忠孝”之旨。净明道的传度,始自东晋时期净明道祖师许逊许真君,以南昌为中心,设坛传教,并逐渐形成以西山万寿宫为祖坛的“净明宗坛”。如今的西山万寿宫依旧是江西乃至全国的著名宫观,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西山万寿宫净明宗坛


05
6 月 2017
世界环境日:破坏环境就是破坏你的福德

今天是世界环境日。

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6月5日,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如今的地球面临诸多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等等,每一个都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而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真切地感受到雾霾和沙尘暴的危害。地球,我们居住的家园,正在被污染一步步地侵蚀。穹顶之下,没有人可以置之度外,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

  道教继承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在宣传真、善、美的同时,为我们描绘了洞天福地的仙境,描述了得道真人的逍遥。这种仙境和逍遥,正是人与自然、人与大道相融合的理想结果。如何保护环境?我们可以从道教的生态自然观中寻找答案。

道教倡导天、地、人的整体和谐。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与环境相互影响,《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当下探讨的环境问题看来,这句话无疑可以作为总原则来看待。它的精髓,就是尊重规律,尊重自然界本身的秩序。

《道德经》中还提倡“知止不殆”,崇尚节制,懂得适度。只有“适度”,发展才可持续;只有“适度”,自然环境才可承受。自私、妄为和贪婪是所有环境问题的根源。我们要知晓没有节制的危害,也就认识到适度、知止的有益,让破坏环境的行为从根本上得到控制。

劝善经典《文昌帝君阴骘文》有言,举步常看虫蚁,禁火莫烧山林;勿登山而网禽鸟,勿临水而毒鱼虾。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虫一蚁,都和人类一样是地球的主人,是环境的守护者和重要组成部分。如能善待生命,保护环境,则能培植福德,“百福骈臻,千祥云集”,反之,则会深陷“承负”之中,为破坏环境的行为承担应有的惩罚。

马钰祖师有诗云:“长使数竿常绿绿,不教一叶不青青”,愿每一个人都能从以道教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获益,关注内心,关注自然,为保护环境尽一份责任。

青城天下幽  青翠环境佳


02
6 月 2017
慈爱功德会会员和回民小学师生共度“六一”儿童节

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5月31日上午,上海城隍庙慈爱功德会理事长周旭道长带领部分会员来到黄浦区回民小学,与师生联欢,共庆快乐的节日。
上午八时许,周道长一行来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参加升国旗仪式,之后观赏了由城隍庙道长任教的传统打击乐的汇报演出。同学们展示了一年来的学习成果,轻快的节奏,娴熟的技巧,博得观众们的热烈掌声。

同学们表演传统打击乐节目

本次活动主题为“庆六一•送关爱”,演出结束以后,功德会会员为获得奖学金的同学颁发奖学金,奖学金全部由会员捐助。随后,周旭道长讲话,祝同学们儿童节快乐,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早日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会员为同学们颁发奖学金

周旭道长讲话

上海城隍庙慈爱功德会长期以来与黄浦区回民小学进行结对合作,常年在校内开展打击乐、竹笛、书法等国学教育,每年儿童节都与师生联欢。关爱少年儿童是道教的优良传统,慈爱功德会一直注重开展针对少年儿童的公益与志愿服务,密切关注民族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和安全健康成长,通过各方面的支持,为孩子送去温暖和关怀。今后还将举办更多体道班、夏令营等活动,推动国学教育进校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促进与民族学校的合作,支持民族教育,促进民族团结,共建和谐社会。


02
6 月 2017
【仙真仙话】人心经得起考验吗?

魏伯阳,东汉著名的道教丹道理论家,名翱,字伯阳,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出身高门望族。魏伯阳生性好道,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之。
其所著的《周易参同契》,共三卷,是现存系统阐述炼丹理论的最早著作。该书思想来源本于黄老与《周易》,并参考古炼丹术及炼丹古书,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作者由于“恐泄天之符(天机)”,故行文多恍惚之辞、类比之喻,文字古奥难懂,不易捉摸。《周易参同契》被后世奉为“万古丹经王”,奠定了道教丹鼎学说的理论基础。

魏伯阳事迹

《神仙传》中记载了一则关于魏伯阳的仙话故事:

魏伯阳在洛阳隐居山林,修真养性。经过多年养炼,功成圆满。由于他的学识渊博,百家皆通,尤其对大易、黄老、炉丹学说,更是精益求精。他在继承古代《龙虎经》炼丹的基础上,亲自反复实践,融会贯通,达到了当时炼丹水平的最高峰。
魏伯阳在炼制神丹的时候,带了三个弟子。大丹炼成后,魏伯阳看到其中有两个弟子用心不诚,就心生一计来考验他们。他先拿出一粒丹药喂了白狗,白狗吃了就立即倒地而死。弟子们面面相觑,随即又把目光不约而同的集中到师傅魏伯阳身上。魏伯阳看着他们微微一笑,就拿出一粒丹药吞服而下,接着倒地而死。另一位弟子虞生深知师傅不会骗人,也吞服一粒,不想也倒下而死。另两位弟子,暗自庆幸没有服用丹药,也不敛葬师傅师兄的遗体,就卷起包裹下山而去。二人走后,魏伯阳方才起身,重新拿出真正的丹药,给弟子和白狗服下,于是一同成仙而去。
魏伯阳一行,在山路上飘然而行,遇到一位打柴樵夫,就托他捎信给故乡的亲友,一时传遍乡邻。原来出走的那两位弟子,后来见到了魏伯阳的这封信,捶胸跺足,悔之晚矣了。

人心,还是要经得起考验呐!

炼丹试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