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Blog Type 1 (Full Width Image) and Sidbar

14
6 月 2021
走进道教 | 端午节的传承,离不开道教文化的强力支撑

今天是端午佳节,按老规矩,家家户户都要喝雄黄酒,门前也会挂满艾草和菖蒲,靠近江河的地方还有赛龙舟等民俗活动,而网络上关于甜粽子和咸粽子到底哪个好吃的世纪大论战也从来没停止过,此时此刻,就连甜豆花和咸豆花都得靠边站。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或者安康或者快乐的种种节日祝福里,我们还要对端午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做点小小的了解,这样才不至于人云亦云,也对得起这三天的小长假呢!

众所周知,很多道教仪轨都潜移默化地融入在我们生活中,例如春节贴对联、请门神、拜太岁,初五迎财神等等,都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传统节日端午也同样如此,千百年的传承中离不开道教文化的强力支撑。

众多端午习俗里,除了赛龙舟和吃粽子外,挂菖蒲、艾草,戴香包,拴五色丝线,喝雄黄酒等等都与道教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而这些和道教文化相关的习俗都指向了同一个目的,那便是驱邪。

在古人认知中,农历五月因仲夏来临,毒虫、蚊蝇滋生,洪水瘟疫来临,常易爆发瘟疫等传染病,因此民间将农历五月称为“五毒月”。
“五毒月”,寓意着不祥和邪祟盛行,端午是五月初五,更是“毒上加毒”。

因此,古人曾经深深厌恶端午,连这一天出生的孩子都不能要,否则便会“男害父,女害母”。
《史记》记载,“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因为生于五月初五,他老爸竟然因此要扔掉他,可见父爱如山,多亏他老妈母爱似海,顶住了大山的压力,把孟尝君抚养成人后才告诉他老爸,否则这位战国四公子在襁褓之中便已经去见了马克思。

无独有偶的是,宋代道君皇帝宋徽宗也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出生的,长大成人后因自觉生日这天不吉利,偌大个皇帝竟因此改了生日。

因此,为了平安度过“五毒月”,先民们便延用了多种方式来驱邪禳灾,像前面提过的门前挂菖蒲、艾草或天师像,均源自道教老祖天师张道陵化菖蒲为剑、取艾草成虎斩妖除邪保一方水土平安的传说。
除了挂菖蒲、艾草外,端午这天挂钟馗神像、跳钟馗等等也颇为盛行,“终南进士舞龙泉,端午时节壁上悬。仗君辟邪歼群丑,免得鬼魅扰人间。”描写的就是这一习俗。

此外,长辈常在端午时给晚辈系上五彩线,五彩对应道教五行学说,暗合五行之意,道经《抱朴子》中也记述过将五色纸挂于山中,以五色象征五方神明齐来护佑之意。

而饮雄黄酒的习惯也和道教相关,《道藏》中有记载服用过雄黄酒后能使“腹中三虫伏尸皆去,心开目明,使人有威武,入水辟蛟龙,入山辟虎狼,入军辟五兵”,由于道教对雄黄酒功效的肯定,以及种种神话传说的普及,如《白蛇传》中白素贞饮雄黄酒后现出原型等等,都使得民间愈加熟悉,并逐渐形成了端午饮用雄黄酒辟百毒的风俗。

窥一斑而见全豹,见一叶而知深秋。
泱泱数千年来,丰富繁荣的道教文化广泛地渗透到了民众生活中,对我国古代社会习俗乃至民族心理都产生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如今,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发扬和保护中,道教文化富含的精华与积极内容,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3
6 月 2021
古今奇谈 | 国学大师章太炎做过阴间判官?

《西游记》开篇中,曾经有一段泾河龙王被魏征在睡梦中监斩的故事,小说中,魏征身为朝廷命官,却能兼职阴间判官,就连龙王也被其监斩,可见天条之下阴间判官职权所重。

在民间,一直有类似传说,即阳上人可以兼任阴差,还会根据阳上人的身份来设定阴间的职位,像魏征是公务员,在阴间也以判官身份出场,而如果是平民,到阴间兼职则可能是负责捉拿亡魂的阴差,相同点就是到阴间做事基本都是在梦中完成的。

或许,睡梦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桥梁。今天咱们一起来聊聊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做阴间判官的故事。
章太炎,如果您不了解,也没关系,小道士我相信您总能认识他的某位学生,他的学生都有谁呢?钱玄同、鲁迅、许寿裳、朱希祖、黄侃、刘文典、沈兼士、周作人、刘半农…
学生们都堪称大师,章太炎自然是大师中的大师。

在他青年时期,章太炎不仅勤做学问,而且还非常关心时事,成为一名学者型革命家,1906年,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晚清政府通缉,只好东渡日本避难。
辛亥革命后,章太炎于1911年从日本回国。起初,袁世凯对章太炎还算“礼遇”。但后来,章太炎敏锐地察觉到袁世凯包藏称帝祸心,便在文章中予以“提醒”。

后来袁果然想称帝,可又害怕章太炎写文章反对,于是在1915年将其诱至北平囚禁在寺庙中。
正是在章太炎被囚禁期间,他莫名其妙地做了阴间判官。事情是这样的,一天,章太炎吃过晚饭,躺在床上睡的正香,恍惚中,梦到两个小鬼抬着顶轿子来接他,并声称东岳大帝有请。
章太炎上了轿子后,两个小鬼抬轿如飞,风驰电掣般就到了东岳大帝府上。

道教神明东岳大帝也就是民间俗称的泰山神,是主管阴间、注生录死的大神,《元始天尊说东岳化身济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妙经》中称:“(东岳大帝)掌人间善恶之权,司阴府是非之目,案判七十二曹,刑分三十六岳,惩奸罚恶,录死注生,化形四岳四天圣帝,抚育六合万物群生…”。
到了东岳大帝府,章太炎便被聘请为判官,自此,每晚章进入梦乡后,便又来到阴间做事。时间久了,章太炎对阴曹地府也越发熟悉起来。
他曾经告诉朋友:中国、外国都有阴间,但是阴间的言语相通,没有隔阂,生活状况跟人间差不多。只是终日不见阳光,天永远灰蒙蒙的,像极阴雨天浓雾的样子。
在描述他自己做判官的经历时,他又说道:做东岳大帝的判官,在阴间地位很高,判案之间常有各种饮食,但因为章是阳上人而无法享受。
有一次,章太炎觉得地狱里的炮烙刑法太过残忍,便想废除,说给东岳大帝听后,大帝不言却笑笑,还让两个小鬼带他到炮烙刑场去看看。

走了段路后,两小鬼就指给他看,可章太炎什么也没看到。
这时,章太炎才幡然醒悟,地域中诸多刑法都是世人生前天道承负之结果,并非人力可以改变的。

就这样,辛辛苦苦到阴间做判官数月后,终日不舍昼夜地干活,章太炎也不得不躺平了。
于是,他用黄纸写了份辞呈并化掉,从此以后那两个小鬼便不再来接他,阴间的这份兼职被他辞掉了。可能有人会说:这件事是不是章太炎自己为了吸引别人注意力而搞出来的?像今天的网红们各种炒作,也像今天满大街的自媒体标题党们…
但是章太炎做阴间判官这件事情是由章本人亲自记录在与友人的私人信件中,且生前并未公开,一直到章去世后,其女婿才发现信件内容进而传播出去,可见,不存在章太炎自己以此事炒作的理由。

而且,章太炎当时就已经是让袁世凯颇为忌惮的著名文人,可谓是顶流艺人,不需要炒作也不需要绯闻,他自己举手投足间就是流量。
1936年6月,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因病逝世,终于再次回到东岳大帝处…
正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世间许多事,谁又能说清真假呢?


12
6 月 2021
道教养生 | 关爱身心要懂得拿捏分寸

古人云:大饥不大食,大渴不大饮,少嗜欲为贵,节食以去病,寡欲以延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暴喜伤阳,暴恐伤肝,穷思伤脾,忧极伤心。一言以蔽之,凡事要有“度”,要弄得拿捏分寸,走极端乃养生之大忌。人人都要把握好以上这些“度”。

饮食有度:不贪杯 不饱食

饮食有“度”:宋代诗人陆游曾有“多寿只缘餐饭少”的名句。《内经》也明确指出,“饮食有节”是“度百岁乃去”的重要条件之一。“以酒为浆”、饮食无度,则是“半百而衰”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论是外出赴宴还是亲朋相聚,尽管美酒佳肴非常可口诱人,旁人劝敬,都要尽量把握“度”,不贪杯,不饱食。

安逸有度:适可而止 劳逸结合

安逸有“度”:许多人以为,人要多享受些,如有的人喜欢赖床贪睡,安于坐车、坐椅,冬天里老躺在床上,夏日里长呆在空调房里不出少动,看电视要看到“再见”,聊天要聊个通宵……但凡事应该有个“度”,适可而止,劳逸结合,睡久了、坐久了就该活动活动,改变一下生活状态。

名利有度:淡泊名利 身心放松

名利知“度”:有的人在名利上斤斤计较,结果争到了好处却损坏了身子。对于许多拼搏的职场人来说,在名利上知“度”而却,把物质生活和名利地位看得淡泊一些,从身体和心理上得到放松,是一条最重要的养生之道。

劳作有度:适体适量 不熬夜伤神

劳作有“度”:人的体力和脑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过分劳累则会使人出现代偿性负荷,久之势必有害,锻炼的标准是:适体、适量、适“度”。这样才能延年益寿。


08
6 月 2021
国学讲堂 | 高考第二天,来聊聊古代的高考有多难

高考第二天,高三党小伙伴们加油加油再加油!胜利就在前方不远处!

有人说,今天的高考相当于古时科举,两者虽有不同,但确实有不少相似性,如果把科举称做古代的高考也无可无不可。

而且,不少人认为秀才相当于今天的初中生,举人相当于高中生,而进士就是大学生。

基于这种对应,似乎古代的高考挺简单,只要努努力踮踮脚,以咱们当代人的智商,熬几个通宵就能过关。

但实际上,古代的高考并不容易,与今天相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以考取秀才这个初级功名来说。

在科举制度最成熟的明清两代,秀才考试每三年举行两次,人口大县有录取名额三四十个,中县二三十个,小县十余个(见《清会典》)。

扪心自问:放在当今,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统一考试,哪位朋友确定有把握考进前三十、四十名吗?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想,古代人口少呀,现在人口多,然而但是,这个所谓前三四十名,可不像咱们今天的中考高考,只是和本年级的学生同考,人家那是考多少次只要没考上的,都可以来。

古代考场里,十八岁的小伙子和八十岁的老大爷前后桌完全有可能…

近代史上,大家都知道曾国藩,他记录过他老爸曾麟书考秀才的经历。

曾麟书从小读书,并且学习非常用功(积苦力学),但是却屡试不第,被秀才考试折磨得差点都能学会一哭二闹三上吊了(平生困苦于学),一直考到43岁,连考17次后才考上(府君于是年四十有三,应小试者十七役矣)。

儿子说亲爹旧事,而且也不是什么光彩之事,谅来不会有假。
虽然曾爸爸这是特例,但一个普通人,打小非常努力,考了17次,直到43岁,才考上秀才,我们还能认为秀才相当于今天的初中生,而且很好考吗?

从明清科举资料数据汇总来看,在很多州府,秀才的录取率大概在1%到10%之间,而秀才们参加乡试,有0.5%-4%左右的概率能中举,然后各省举子上京参加会试,这时录取率能大点,但是最高时也只有10%左右。
按最大值来计算,从白丁到进士的成功率为10%×4%×10%=万分之四,一万个人里面四个人成功,那按最小值呢?1%×0.5%×8%=百万分之四。

可以说,如果仅依据录取率来看,考中秀才,难度大概相当于考上当代比较优秀的一本大学,例如211/985院校,而考中举人,大概相当于考上清、北这两所国内TOP2大学,至于考进士的难度,甚至和考上世界TOP10的牛津剑桥没什么区别。

读罢本文,是不是觉得今天的高考也不是那么难了?
嗯,江苏山东河南河北…那几个老弟你们往后稍一稍,小道士我没说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