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为农历丁酉年五月初五端午佳节。
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其众多习俗之中都有浓厚的道教色彩。比如,端午节是道教五腊中的“地腊日”,系丝避瘟、 张贴天师符和钟馗镇邪图、 悬挂菖蒲、焚艾草等习俗,或源自于道教,或与道教密切相关。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悬挂菖蒲,端午期间,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插上一捧菖蒲,这其中有什么寓意呢?
端午插菖蒲
民俗中认为,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其中更有九天伤身损气耗精元的日子,就是所称的”九毒日”,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此外,由于农历五月天气渐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因此这一天民间需进行避邪驱毒的仪式,而菖蒲,就是一种辟邪的“神器”。
端午时节,人们可将菖蒲、葱韭和艾叶捆在一起,做成老虎、人偶状,后者即代表祖天师张道陵。亦可将菖蒲连带韭菜、大葱和艾叶混在一起放在门口、窗户甚至屋顶上,其辛辣气味足以让鬼祟避之唯恐不及。而且菖蒲形状类剑,亦有辟祟之效。《燕京岁时记》云,“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古代端午还有烧煮菖蒲水洗浴或擦洗身体的风俗。这也是为了辟邪除祟。
《吕氏春秋》云,“冬至后五十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李时珍认为,“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曰菖蒲。”按中国人的观念,这种“百草之先生”的植物的叶子、根茎都充满了阳能,因而有助于长寿且能辟邪。
菖蒲为“百草之先生”
道教仙话故事中,有许多服食菖蒲而成仙的故事。传说寇谦之、郑鱼、曾原等人,皆服食菖蒲得道。《神仙传》中云:“咸阳王典食菖蒲得长生;安期生采一寸九节菖蒲服,仙去。”汉代已有诗云,“石上生菖蒲,一雨八九节。仙人劝我餐,令人好颜色”;梁代江淹《采石上菖蒲诗》中云,“冀采石上草,得以驻衰颜”。可见服食菖蒲以驻颜、长生,在古代曾是一种很流行的观念,修真之人称赞菖蒲是“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也”。
喝“菖蒲酒”也有类似神效,尤其是端午,饮菖蒲酒或雄黄酒是一种习俗,五月初五甚至被称为“菖蒲节”。如梁代《对烛赋》中已有“菖蒲传酒座欲阑,碧玉舞罢罗衣单”;瞿佑《嵩县遇端午》诗云,“谁知此日菖蒲酒,又在山城独自斟”;戴复古《端午丰宅之提举送酒》诗云,“海榴花上雨萧萧,自切菖蒲泛浊醪。”元曲中亦有“菖蒲酒香开玉樽”之句。另外,古代很多药方中也都用到“菖蒲酒”。
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
因为菖蒲的神奇为人所感佩,所以菖蒲还是一种吉祥寓意的装饰性植物。
菖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菖蒲“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则生机盎然,富态而滋润,着厅堂则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自古以来就深得人们的喜爱。江南人家每逢端午时节,悬菖蒲、艾叶于门、窗,饮菖蒲酒,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燃菖蒲、艾叶,驱蚊灭虫的习俗保持至今。菖蒲剑叶盈绿,端庄秀丽,是室内盆栽观赏的佳品。用菖蒲制作的盆景,既富诗意,又有抗污染作用。古人夜读,常在油灯下放置一盆菖蒲,原因就是菖蒲具有吸附空气中微尘的功能,可免灯烟熏眼之苦。菖蒲还是我国传统园林造景中,池、湖沿岸不可或缺的植物。
神仙吃菖蒲长生,文人养菖蒲盆景装饰,百姓喝菖蒲酒养生,这一款多用途的植物“神器”,您了解了吗?
菖蒲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