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Blog Type 1 (Full Width Image) and Sidbar

31
5 月 2017
【悟道思理】前面风景再好,也要刹车了!

《道德经》第九章有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道祖太上通过这段经文,想向世间传达何种教化呢?
这段经文是要告诉人们一种“适可而止”的处世之道。
索取太多,不如适时停止。锋芒太露,锐势难以长久保持。金玉满堂,要看是否能守得住。富贵骄横,就会给自己留下祸根。有了成就,就要收敛低调一些。”可能有人对“功成名遂身退”不太理解,实际上所谓的“退”并非退隐山林,而是不要居功贪位。
在这一点上,汉代的韩信和张良是鲜明的例子。韩信为人孤傲,他素来瞧不起杀狗出身的樊哙,立下战功,便要求刘邦封他为王。同样立下大功的张良,在分封功臣的时候,只要了一个侯爵,此后便很少参事。刘邦大肆屠杀功臣时,他得以存活下来。而韩信,则屡遭谗言告发,最后得一“斩于钟室,夷其三族”的下场。
人的欲望是慢慢滋长的,但更多时候,我们应该讲究一个适度的原则。凡事都要留有余地,无论对人对事,超过一定的限度,可能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工作也好,生活也罢,无论与谁亲近、疏离,一定要适可而止,掌握火候。所谓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人生就像一段旅途,阅尽繁华之后,要懂得“刹车”。世人尤须知晓“功成名遂身退”,乃“天之道”。


30
5 月 2017
【道教知识】端午节的“多用途”神器:菖蒲

今日为农历丁酉年五月初五端午佳节。

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其众多习俗之中都有浓厚的道教色彩。比如,端午节是道教五腊中的“地腊日”,系丝避瘟、 张贴天师符和钟馗镇邪图、 悬挂菖蒲、焚艾草等习俗,或源自于道教,或与道教密切相关。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悬挂菖蒲,端午期间,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插上一捧菖蒲,这其中有什么寓意呢?

端午插菖蒲

民俗中认为,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其中更有九天伤身损气耗精元的日子,就是所称的”九毒日”,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此外,由于农历五月天气渐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因此这一天民间需进行避邪驱毒的仪式,而菖蒲,就是一种辟邪的“神器”。

端午时节,人们可将菖蒲、葱韭和艾叶捆在一起,做成老虎、人偶状,后者即代表祖天师张道陵。亦可将菖蒲连带韭菜、大葱和艾叶混在一起放在门口、窗户甚至屋顶上,其辛辣气味足以让鬼祟避之唯恐不及。而且菖蒲形状类剑,亦有辟祟之效。《燕京岁时记》云,“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古代端午还有烧煮菖蒲水洗浴或擦洗身体的风俗。这也是为了辟邪除祟。
《吕氏春秋》云,“冬至后五十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李时珍认为,“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曰菖蒲。”按中国人的观念,这种“百草之先生”的植物的叶子、根茎都充满了阳能,因而有助于长寿且能辟邪。

菖蒲为“百草之先生”

道教仙话故事中,有许多服食菖蒲而成仙的故事。传说寇谦之、郑鱼、曾原等人,皆服食菖蒲得道。《神仙传》中云:“咸阳王典食菖蒲得长生;安期生采一寸九节菖蒲服,仙去。”汉代已有诗云,“石上生菖蒲,一雨八九节。仙人劝我餐,令人好颜色”;梁代江淹《采石上菖蒲诗》中云,“冀采石上草,得以驻衰颜”。可见服食菖蒲以驻颜、长生,在古代曾是一种很流行的观念,修真之人称赞菖蒲是“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也”。

喝“菖蒲酒”也有类似神效,尤其是端午,饮菖蒲酒或雄黄酒是一种习俗,五月初五甚至被称为“菖蒲节”。如梁代《对烛赋》中已有“菖蒲传酒座欲阑,碧玉舞罢罗衣单”;瞿佑《嵩县遇端午》诗云,“谁知此日菖蒲酒,又在山城独自斟”;戴复古《端午丰宅之提举送酒》诗云,“海榴花上雨萧萧,自切菖蒲泛浊醪。”元曲中亦有“菖蒲酒香开玉樽”之句。另外,古代很多药方中也都用到“菖蒲酒”。

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

因为菖蒲的神奇为人所感佩,所以菖蒲还是一种吉祥寓意的装饰性植物。

菖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菖蒲“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则生机盎然,富态而滋润,着厅堂则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自古以来就深得人们的喜爱。江南人家每逢端午时节,悬菖蒲、艾叶于门、窗,饮菖蒲酒,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燃菖蒲、艾叶,驱蚊灭虫的习俗保持至今。菖蒲剑叶盈绿,端庄秀丽,是室内盆栽观赏的佳品。用菖蒲制作的盆景,既富诗意,又有抗污染作用。古人夜读,常在油灯下放置一盆菖蒲,原因就是菖蒲具有吸附空气中微尘的功能,可免灯烟熏眼之苦。菖蒲还是我国传统园林造景中,池、湖沿岸不可或缺的植物。

神仙吃菖蒲长生,文人养菖蒲盆景装饰,百姓喝菖蒲酒养生,这一款多用途的植物“神器”,您了解了吗?

菖蒲盆景


29
5 月 2017
【道教知识】端午节为何要贴天师符,钟馗像?

又到端午佳节。今天的端午节,是传统的民俗节日,是欢乐的全民假期。然而,几千年前的端午,却是毒月毒日,并不是什么吉祥的日子。

因为农历五月天气渐热,容易引发毒虫出洞,瘟疫传播,古人认为是邪祟横行之缘故,所以端午这一天早在两汉之前就被认为是“恶日”,人们在这一天唯恐避之不及,完全不会有什么庆祝节日的欢乐心情。当时,端午“恶”的程度甚至波及了在这一时期出生的人,人们认为此时出生的人基本仕途无望。宋徽宗面对习俗忌讳,便修改了自己的出生日期。

因为端午节的特殊来历, 所以这期间的很多习俗都有驱邪辟毒的寓意,且与道教信仰密切相关。早在北宋时,民间就流行端午贴天师符,明清基本上沿袭了这一传统。据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每到端午节,“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市民争相购买,贴之中门,以避祟恶”,可见,明清时期张贴天师符咒已经成为端午节的通例,甚至直到现在,江南一带五月刚开始就在厅堂内或门上张贴天师符、钟馗捉鬼图等,直到六月初一才取下来。人们寄希望于斩妖除魔的祖天师张道陵能够为人间驱邪辟毒,带来祥瑞。

本庙功德会会员为困难老人家中贴天师符

    除了“天师符”,另一件在端午期间受欢迎的法物就是钟馗像。钟馗像是民间常用的驱邪之物,从唐朝开始出现,至今已逾千年。

唐玄宗一次游幸骊山,回来后染了疟疾。白天卧床养病,朦胧睡去,梦见一个小鬼偷了杨贵妃的香袋和玄宗常吹的玉笛。玄宗喝问他是谁,那么大胆。 小鬼回答说:“我嘛,叫做‘虚耗’,能耗尽人家财物,让喜事成忧。”皇帝大怒,正想唤武士擒拿,突然见一个大鬼奔来,戴着破帽,穿着蓝袍,围着牛角腰带, 一只脚赤,一只脚套着旧朝靴,一只眼是瞎的。小鬼一见大鬼,便绕殿狂奔逃走,但仍然被一把抓住制服。玄宗问道:“你是什么人?”那大鬼奏说:“臣是终南进士钟馗,武德年间应举中了进士,却因长得丑被黜,臣撞死在阶下。皇上怜悯,赐我进士绿袍下葬,臣感谢圣恩,发誓为陛下清除虚耗鬼和其他妖孽。”话说完,玄宗也就梦醒,缠身多日的病痛一时全消。玄宗召来吴道子,将梦中形象述说一遍,让他画出钟馗像。
吴道子奉诏,立即构思,恍惚中似乎眼见钟馗在前,便展开羊毫,一挥而就。玄宗一看,那画上钟馗与自己梦中形象完全一样。玄宗惊叹吴道子画得逼真传神,说道:“就像你和朕同做一梦似的。”吴道子的钟馗画精绝一时。到了五代时,画钟馗的越来越多,各依自己理解巧加构思,所以流传在民间的钟馗也是千姿百态。不过,貌丑而威猛,正气凛然,则是所有钟馗像的共同特点,人们视之为端午期间驱邪辟毒之灵物,所以多被悬挂在厅堂、居室。

驱邪辟毒钟馗像


29
5 月 2017
慈爱播报|贴符迎祥欢度佳节,慈爱温情留驻心间

又到一年端午佳节。
佳节是团圆的温馨一刻,对于豫园街道的困难老人们来说,他们渴望的是和城隍庙慈爱功德会的会员们再一次相聚。5月28日上午,功德会理事长周旭道长带领48位会员,分12组走进豫园街道东风、丹马、古城等12个居委,上门为60户孤寡、困难老人送上节日的祝福,奉上粽子,挂上香袋,贴上驱邪辟毒天师像,共度端午佳节。

周旭道长带领会员看望老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传统佳节,民间自古就有吃粽子、挂香袋和贴天师像的习俗。品尝粽子,延年益寿;挂上香袋,祛病防疫;贴天师像的传统更是与道教密切相关,有赐福镇宅,祈福祛邪之神效。老人们手捧礼物,真诚地感谢会员们的关心。

奉上粽子,挂上香袋,贴上驱邪辟毒天师像,促膝谈心,会员们和老人们一起过节

此次活动还吸引了上海师范大学的十几位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老挝、越南等国的留学生志愿者前来参加。他们跟随会员们准备香袋和礼物,走街串巷把礼物送给老人们,并主动和老人们拉起了家常。也许语言尚有生疏,但爱心不分国家民族,老人们同样感受到了“国际交流”带来的温情。留学生们都说,过一个亲自践行慈善的中国民俗节日,显得格外有纪念意义。

留学生们担当志愿者准备香囊和礼物

       贴符迎祥欢度佳节,慈爱温情留驻心间。佳节的意义,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慈善的温暖。正如一位会员所说:“能够看到老人的笑容,就是今天最大的收获。”会员们关爱老人、服务老人,让更多有困难需要关爱的老人快快乐乐过节,平平安安生活,共享和谐人间的幸福和温情。

老人目送会员,期待下次的相约